13岁女性患者主诉左侧肘部疼痛、不适及自发性卡锁。她从事体操运动。无急性外伤史。
X射线检查左肘:肱骨小头可见透亮区,并有硬化缘界定。
MR检查结果:在肱骨小头发现病变,累及软骨和骨髓。该骨软骨病变位于肱骨小头的前部和外侧。STIR序列图像上可见病变呈液体充填,同时可见其下方有囊肿。在STIR图像上,围绕骨软骨病变以及桡骨头也可见轻微的骨髓水肿改变。其他结构(包括桡骨头)完整无损。该骨软骨病变可归类为不稳定。肱骨远端前后均可见关节积液。在关节积液中(肱骨远端后方,鹰嘴窝处)(图2c)可见关节内碎片。随后关节镜检查证实这些碎片的存在。
肘关节的骨软骨损伤(OCL)可累及关节的不同结构,但最常见于肱骨小头的前外侧部位 [1]。反复创伤和肘关节的外翻应力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肘关节 OCL 的原因,尽管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 [2]。通常受累的对象是年龄大于 10 岁的未成熟运动员 [3, 4]。
肱骨小头的骨软骨病是另一种影响未成熟骨骼的疾病,被称为 Panner 病 [5],可以自发发生,也可由创伤或过度使用引起 [6]。患者通常年龄小于 10 岁 [5, 7]。
X 线影像学特征可用于区分这两种疾病,包括:
• 肱骨小头 OCL 的表现:透亮区,有时可见周围骨硬化缘。关节面不规则。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游离体 [7, 8]。根据这些 X 线改变有以下分级:I 级 – 透亮区,II 级 – 在骨病灶与肱骨之间出现界限或脱离,III 级 – 游离体 [8]。
• Panner 病的表现:随访期间可见肱骨小头大小减小、密度增高及裂隙 [7, 6]。
MRI 可用于对骨软骨损伤进行分级,并将其区分为稳定性或不稳定性病变。在 T1 加权像上,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病变均表现为低或低中度信号强度 [9]。在骨软骨碎片与骨之间无液体存在是病变稳定的标志 [10]。若在 T2 加权像上出现以下改变,则可将 OCL 视为不稳定病变:在病变与邻近骨之间的高信号线性区、病变下囊肿、高信号线性区同时累及软骨和软骨下骨以及局限性关节面缺损 [9]。这些标准适用于距骨穹顶和股骨髁的 OCL,也同样适用于肱骨小头的 OCL [8, 9]。
Panner 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可自行缓解 [5]。OCL 可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8, 7]。
除了 Panner 病之外,还有其他情况需要在更详细的鉴别诊断中加以考虑。肱骨小头区域的假缺损是一种正常变异,表现为位于后方的解剖沟 [7]。肱骨外翻压缩骨折、肱骨后脱位和肱骨小头骨折也可导致肱骨小头的改变,但可通过 MRI 上的其他创伤后改变进行区分 [10]。
肱骨小头骨软骨损伤
(暂无可翻译内容)
从提供的左肘关节X线及MRI图像可见:
• 在肱骨小头(capitulum humeri)区域,局部轮廓略显不规则,可见局限性亮度(低密度影/骨质透亮区),提示可能存在软骨下病变或骨质改变。
• MRI平扫T2加权序列显示肱骨小头关节软骨面下方有高信号带,且在关节面局部可见不规则信号,提示软骨下及关节面完整性可能受损。
• 关节间隙基本正常,未见明显急性骨折线或脱位征象。
• 未见明显大范围软组织肿胀或积液的表现,但局部软骨下病灶周围可能存在少量水肿。
综上,在结合临床症状(疼痛、运动受限、关节弹响或卡锁感)和影像表现的基础上,OCL(肱骨小头骨软骨损伤)与Panner病是主要需要鉴别的可能性诊断。
鉴于患者年龄在10岁以上,且从事体操运动,重复性负荷较大,并伴有肱骨小头局灶性骨软骨损伤迹象,最可能诊断为 肱骨小头骨软骨损伤(OCL)。 Panner病一般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故本例不作为首要诊断。 如有必要,可进一步结合动态超声或MRI的对比增强扫描,评估软骨损伤的稳定程度。
治疗策略:
1.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病灶稳定或早期损伤。建议短期内减少或暂停导致肘关节反复负荷的运动,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或物理疗法(热敷、超声、理疗仪等)缓解疼痛与炎症。
2. 手术治疗:当出现游离体、病变不稳定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干预,如关节镜手术清理或修复软骨,取决于软骨损害程度。
康复与运动处方:
在症状稳定或术后康复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FITT-VP(运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方式Type、进阶Progression、体量Volume)进行运动处方设计:
• 早期(关节疼痛缓解初期):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与临床信息所作的综合性分析,仅供参考,并不能代替线下的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专科医生的评估后最终确定。
肱骨小头骨软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