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体骨样骨瘤的罕见病例

临床病例 12.06.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1 岁,女性
作者: Sandeep M B, Joseph Vinod, Subas Chandra, Ram Shenoy Bast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1岁的女性患者因非创伤性颈部疼痛到骨科门诊就诊,疼痛可通过镇痛药缓解。局部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患者随后接受了颈椎X线检查并在之后进行了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颈椎侧位普通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 [图1]。颈椎MRI示C5椎体信号强度异常,表现为T2/STIR高信号、T1低信号,提示骨髓水肿 [图2]。病变未见异常对比增强。其他椎体、椎间盘及颈髓均正常。相应的CT检查显示C5椎体右后外侧可见界限清晰的低密度病灶(7mm),中心有硬化性病灶并伴周围硬化 [图3]。

病情讨论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的成骨性病变,含有一个由高度血管化结缔组织组成的小灶,伴有不同数量的成骨性成分及周围硬化骨 [1, 2].
临床上,患者表现为持续数月的局部疼痛,在活动时加重,并可被镇痛药迅速缓解 [1, 3, 4]. 最近发现对水杨酸盐的反应并不一致(约在30%-75%之间)[5]. 大多数病例发生在5-2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3:1 [1, 2, 3].
骨样骨瘤分为两种类型——皮质型(常见)和松质/髓内型 [5, 6].
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长骨 [1, 2]. 椎骨受累并不常见(约占10%的病例)。然而,如果椎骨受累,则后部结构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2],仅约7%的病例累及椎体 [1, 4].
传统放射检查有助于观察病变中具有透亮/硬化性质的小灶,但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显示脊柱病变的小灶 [1, 6, 7].
放射性核素扫描 (Tc 99 MDP) 比放射检查更敏感和可靠,因为它总是呈阳性,并可显示特征性的“双密度”征象 [1, 5, 8].
CT 有助于准确定位病变小灶,使其成为一种准确而可靠的检查手段(金标准),尤其适用于脊柱病变 [1, 8, 9]. 小灶表现为边界清晰、边缘光滑、低密度区,并伴有周围硬化。
MRI 的表现因小灶的钙化程度、反应性硬化的存在及纤维血管带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1]。在 T1 加权图像上主要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在 T2 加权图像上则主要表现为低至高信号 [7, 8, 10]。骨样骨瘤在 MRI 上的多变表现会导致多种误诊,例如恶性肿瘤、骨髓炎和应力性骨折 [9].
在大多数病例中,MRI 并不能够定义真正的小灶,但它对于检测反应性骨髓水肿 [1, 2, 9] 以及对脊髓的影响 [7] 十分敏感。
结合或不结合放射性核素显像的 CT 是最佳检查手段,而 MRI 在没有放射/CT 评估的情况下不可单独进行解释 [9].
手术切除小灶是根本性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以防止结构畸形 [5]. 其他选择包括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观察)以及在 CT 引导下进行经皮消融技术 [5].

鉴别诊断列表

颈椎椎体的骨样骨瘤。
成骨细胞瘤
应力性骨折
成骨性转移

最终诊断

颈椎椎体的骨样骨瘤

证书

对不起,我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普通X线片

icon
普通X线片

颈椎磁共振成像

icon
颈椎磁共振成像
icon
颈椎磁共振成像

颈椎CT扫描

icon
颈椎CT扫描
icon
颈椎CT扫描
icon
颈椎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