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主诉右膝髌上区存在一个持续疼痛的肿块,导致活动受限,对抗炎治疗无反应。病史及体格检查均无其他异常。术前常规血液检查显示血清尿酸浓度升高(11.3 mg/dL;正常上限为8 mg/dL)。
膝关节的普通X线检查显示髌骨上极局灶性骨质溶解并伴有硬化缘、髌上软组织肿胀以及股四头肌腱附着处不规则钙化(图1a, b)。MRI显示股四头肌腱增厚、不均质,并被一个梭形的组织肿胀包绕,侵蚀了髌骨上极。腱周肿胀在T1加权MRI上呈中等信号(图2a)。在T2加权脂肪抑制MRI上,该病变呈低信号但不均匀,可见小的高信号灶,这些高信号灶在髌骨的溶骨性病灶处更明显(图2b, c)。未见其他明显异常。进行了清创术和股四头肌腱修补术。
痛风石性痛风是由于尿酸钠微晶沉积在关节软骨、骨下软骨、滑膜、关节囊组织以及肌腱中的慢性表现;临床表现包括单关节或多关节炎 [1, 2]。皮肤和皮下痛风石是疾病晚期的典型表现,通常伴随关节受累 [2]。反复发作的痛风、血尿酸升高、皮下痛风石证据、关节周围或关节内包块伴边缘性骨溶解等都会使诊断变得容易,但缺乏这些标准则可能导致放射学误诊 [2]。骨侵蚀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解释包括痛风石产生的机械压力、尿酸盐晶体引起的侵蚀性滑膜炎、可消化软骨和骨基质的酶的产生、以及痛风石内破骨细胞的激活 [2-7]。
慢性痛风的放射学发现通常在疾病发生多年后才可观察到,包括软组织或骨内肿块、不伴脱钙的侵蚀性关节病,伴有硬化或帽檐样边缘 [2, 3, 8]。更严重的表现包括关节间隙受累、骨膜新骨形成、关节外侵蚀、骨内钙化、关节间隙增宽及软骨下塌陷。
CT能够轻松显示痛风石,其典型密度为160-170 HU,并可显示它们与骨侵蚀之间的关系。早期报道提示,双能量CT在检测痛风石(包括临床前阶段)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9, 10]。
由于其对组织特性的固有鉴别能力,MRI是识别骨、关节及软组织痛风石的首选检查。然而,这些发现并非特异性,因为痛风石在信号强度上可显示出广泛谱系,取决于蛋白质成分、纤维组织、微晶体及含铁血黄素等因素的不同组合 [2, 11, 12]。在T1加权MRI上,痛风石通常与肌肉等信号;在T2加权MRI上为异质性的中等或低信号,这与炎症和/或水肿成分有关 [2, 7, 11];在钆对比剂注射后可见痛风石的边缘或不均匀强化 [2, 11, 12]。痛风石性痛风可累及膝关节的所有结构,但在某些部位更易出现:如Hoffa脂肪垫、前关节间隙、髁间窝、髁间顶以及腘窝沟 [2, 7, 11];大多数病例还伴有邻近骨的侵蚀 [2]。
对于临床及放射学表现典型的患者,并不推荐进行MRI检查;然而,由于可能存在非典型表现,如果在T2加权MRI上发现一种异质性低或中等信号的关节周围肿块,并侵蚀邻近骨质,放射科医师应考虑痛风石性痛风的诊断 [13]。
累及股四头肌腱的髌部痛风石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所提供的膝关节正侧位 X 光及 MRI 影像,可见以下主要特点:
整体影像特征暗示该病灶具有慢性过程,并伴随局部软组织或关节受累。
结合影像学表现、患者高尿酸血症(血尿酸 11.3 mg/dL)以及病史,需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基于患者的临床高尿酸血症(血尿酸 11.3 mg/dL)、慢性关节肿痛史,以及影像学所见髌上囊处的软组织团块伴局部骨质侵蚀、MR 呈不均匀信号等特点,综合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
痛风石性关节炎(痛风结节)。
若需排除其他罕见病变,可行进一步实验室或组织学病理学检查,但结合现有证据,痛风石性关节炎可能性最高。
针对痛风石性关节炎,可考虑: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已提供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诊疗和康复管理。
累及股四头肌腱的髌部痛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