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50 岁男性,过去 4 年来右大腿体积增大。他还诉说右大腿反复出现疼痛和沉重感。随后他被转诊到我们科进行影像学检查,并接受了肿块的手术切除。
大腿X线片(图1)显示一个边界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并伴有源自股骨前皮质的骨赘。
超声检查(图2)显示一个边界清晰的细长低回声肿块,位于股中间肌深处。肿块后方可见基底宽大的骨性突起,轮廓不规则,与股骨外侧皮质相融合。
CT(图3)显示大腿前部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脂肪密度肿块,并在股骨前皮质可见相邻的骨赘。该骨赘与股骨髓腔之间无连续性,从而将其与骨软骨瘤区分开来。
MRI(图4和图5)证实了一个分叶状病变,大小为5.2 x 2.4 x 8.6cm(内外径 x 前后径 x 头脚径)。该病灶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在STIR和脂肪抑制T2WI上信号被抑制。病灶内部可见细薄的分隔并有轻微强化。附着于股骨前皮质的骨赘在所有脉冲序列上均呈低信号。
脂肪瘤是成熟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无细胞异型性。近骨脂肪瘤是与骨膜紧密相关的脂肪组织良性肿瘤。近骨脂肪瘤在组织学上与常见的软组织脂肪瘤相似,遗传学证据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组织病理发生机制 [1].
近骨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仅占所有脂肪瘤的 0.3% [2]。多见于 40~60 岁的成人,常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或轻度疼痛。
近骨脂肪瘤在影像学上有独特的特点,有助于诊断。它们是脂肪成分的病灶,位于骨皮质附近,常伴有反应性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骨变形、骨皮质侵蚀以及皮质骨的过度生成(骨质增生)。超过一半病例可见骨质增生。最常受累的部位是长骨干骺端和干骺之间的区域 [3]。
MRI 是首选的成像方式。主要可见在所有序列上呈脂肪信号。然而,在 T1W 图像上呈低信号的条带,与 STIR/T2 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的纤维血管条带相对应,这是脂肪瘤性病变中常见的表现 [4]。软骨成分在 T1 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中等信号,在 T2 加权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骨性突出在所有序列上都表现为低信号。
大体病理检查可见其含有成熟脂肪,类似于软组织脂肪瘤。软骨、骨样结构的化生,以及从骨表面延伸至病变的骨质突出或皮质增厚区域均可出现。这些骨质突出与邻近骨并无骨皮质或骨髓的连续性。软骨和骨样化生常见于骨质突起的临近区域。
近骨脂肪瘤通常不造成骨破坏。骨质突出可能与骨软骨瘤相似,但骨软骨瘤通常与其下方骨骼的髓腔相通。此肿瘤也需与脂肪肉瘤相鉴别。近骨脂肪瘤显示薄的纤维隔,而脂肪肉瘤常表现为增厚或结节状的纤维隔,并有中度至强烈的增强。“伴随的非脂肪性软组织肿块、明显的高 T2 信号灶以及显著的增强区域也更支持脂肪肉瘤 [5]。”
近骨脂肪瘤常导致神经压迫,出现运动和/或感觉功能障碍。对于前臂近端的近骨脂肪瘤,神经压迫最常见,可最终发展为肌肉萎缩。MRI 最初可见肌肉水肿,在 T2W 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随后可进展为肌肉萎缩(体积减少)和/或脂肪浸润。在 T1W 图像上可见肌肉内高信号的线状脂肪条带,是最能显示脂肪浸润的序列。
近骨脂肪瘤的治疗方式为彻底的手术切除。
骨旁脂肪瘤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根据提供的X线、CT及MRI影像资料可见:在右侧股骨骨皮质附近出现一境界清晰的脂肪密度/信号病灶,紧贴骨膜生长。部分影像可见骨皮质表面轻微增厚或突起,并无明显骨质破坏或骨髓腔连续性改变。MRI序列中,病灶主要呈现脂肪信号(T1加权像高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并可见少量纤维或分隔组织显示低信号或稍高信号。整体表现与脂肪组织密集、与骨膜关系密切的性质相符。
1. 副(旁)骨性脂肪瘤(Parosteal lipoma):与骨膜紧密贴附,常伴有骨膜反应或骨质增生,无明显骨皮质或骨髓破坏,病灶以脂肪信号为主,是重要考虑。
2. 脂肪肉瘤(Liposarcoma):脂肪肉瘤常见于中老年患者,若病灶内见明显厚壁分隔或软组织成分显著增强,应考虑与脂肪肉瘤鉴别。
3. 一般软组织脂肪瘤(Lipoma):多位于软组织浅表或深部,若与骨关系不密切则倾向一般软组织脂肪瘤;本例因与骨膜关系紧密,需慎重考虑相对少见的副骨性脂肪瘤。
4.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若见骨皮质向外突起且与骨髓腔相连续时,需考虑骨软骨瘤;但本病灶并未见骨髓腔延续,更符合副骨性脂肪瘤的特征。
结合患者年龄(50岁,常见发病范围40-60岁)、持续多年的右大腿肿物、以及影像学表现(明显脂肪成分,紧贴骨膜生长,局部骨皮质增厚但无侵蚀破坏),并参照手术及病理结果,可确立诊断为:副(旁)骨性脂肪瘤(Parosteal lipoma)。
如需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可结合病理学诊断及影像随访。但现有资料支持该诊断最为可靠。
治疗策略:
1.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明显、体积较大且可能压迫邻近神经或血管的副骨性脂肪瘤,完整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神经和血管结构。
2. 随访观察:若病灶较小、症状不明显,可尝试定期影像学随访,以监测病灶变化和周围组织状况。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
1. 术后早期:
- 以保护性负重和基本功能训练为主。术后1-2周,应侧重关节被动活动与肌力维持训练,如踝泵运动、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等,避免剧烈活动。
- 每天进行2-3次轻度活动,每次5-10分钟,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幅度。
2. 术后中期(约术后3-6周):
- 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开始逐步加大关节灵活度训练,并进行一定的抗阻练习(如利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训练)。
- 每周可进行3-4次,强度不宜过高,每次15-20分钟,分组间适当休息。
3. 术后后期及功能恢复期(6周以后):
- 在骨科医师及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进行全负重站立及步行训练,若有需要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手杖、助行器)过渡。
- 可结合低冲击有氧运动(如固定脚踏车、游泳等),训练频率可增加到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中低强度。
- 若无骨质脆弱等特殊问题,可循序渐进地增加抗阻力训练(如轻度哑铃或加重弹力带),进阶时应密切监测患侧下肢情况。
附加注意事项:
- 若患者有其他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肺功能不佳等),训练强度及方式需进一步个体化调整。
- 如出现明显疼痛、不适或肿胀,应及时暂停训练并联系专业人员评估。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资料和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具体诊治方案仍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医师面诊意见进行综合判断。
骨旁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