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0岁的男性拳击手,因右手腕背侧进行性疼痛持续1年就诊。
体格检查显示中腕关节桡侧背面肿胀。
正位和斜位的X线片显示在舟状骨、梯状骨和头状骨之间存在一个最大直径约6毫米的骨碎片(图1)。
多层螺旋CT(计算机断层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显示,在舟状骨、头状骨和梯状骨之间关节的背侧发现一个具有明显硬化、表面光滑的双分叶三角形小骨,提示在此处存在一个附骨(腕中央骨)(图2)。
磁共振成像(MR)在T1、T2和STIR序列上显示该小骨在所有脉冲序列中均呈现低信号强度(图3)。
大多数腕骨的附加骨缺乏临床意义,并表现为无症状的解剖学变异。Os centrale carpi 属于相对罕见的发现,而双侧出现则更加罕见。它位于腕骨背侧,位于舟状骨、梯形骨和头状骨之间。从系统发育角度来看,它是较原始动物中存在的腕骨中央列的残余。除人类和一些非洲猿类外,os centrale carpi 在灵长类中属于正常骨骼。在人体胚胎中,大约在6周时会出现软骨性 os centrale carpi 及其骨化中心,并在8周时与舟状骨融合,形成其远端尺侧部分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os centrale carpi 可能自舟状骨突出,或偶尔与头状骨或梯形骨融合 [1, 2, 4, 5].
这种情况应与其他营养不良性软组织钙化相鉴别,如羟基磷灰石沉积病、CREST综合征、创伤后异位骨化,以及与舟状骨相关的其他异常。撕脱性骨折通常表现为无皮质或边缘不规则。半肢性骨骺发育不良在腕部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可在腕骨形成类似骨软骨瘤的大块肿物。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舟状骨骨化异常,其近端和远端会出现多个骨化中心 [1, 7].
在某些情况下,os centrale carpi 由于在腕关节中具有一定活动度,可能导致症状,干扰其他腕骨的活动。此外,这些症状也可能与该小骨的骨坏死及继发性退行性改变有关。在后一种情况下,X线和 CT 通常显示 os centrale carpi 呈硬化、碎裂外观,并伴有关节不规则及变窄,而 MR 成像在所有脉冲序列上均显示该小骨为低信号。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钆剂)可能证实骨坏死诊断,因为无强化表明缺乏血液灌注,与严重缺血和坏死相符 [1, 2, 3, 6].
腕中央骨骨坏死
(无内容可翻译)
患者为40岁男性,职业为拳击手,临床症状表现为右手腕背侧逐渐加重的疼痛,伴有局部肿胀。
结合所提供的腕部X线、CT及MRI影像,可见右手腕背侧桡侧近中腕关节区域有一枚小骨质影,位于舟状骨(scaphoid)、斜方骨(trapezoid)及头状骨(capitate)之间,呈较规则的分叶状或椭圆形影。
在CT图像上,该骨块边缘清晰,可见与周围骨质分界,并无明显不规则骨折线或骨皮质连续性中断。MRI显示该骨块信号相对均一,与舟状骨、斜方骨、头状骨等相邻部位存在独立的关节面。部分切片上可见该骨块与周围软组织存在轻度炎症信号反应,提示局部刺激或摩擦所致。
针对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病史,需考虑以下潜在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的年龄、从事拳击等高强度手腕活动的职业特点,以及影像学上明确显示该小骨块位于舟状骨、斜方骨与头状骨之间,边界光滑、形态规则,考虑最可能诊断为os centrale carpi(中央腕骨)。该骨块在某些情况下可因反复运动或创伤性刺激而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
如需进一步明确其活力(如是否存在缺血坏死),可根据症状和MRI强化扫描结果作进一步评估。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并且怀疑存在缺血或退行性改变,可进行专科会诊或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如造影或更多序列MRI)。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本报告为基于目前提供的影像及临床资料作出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就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具体治疗和康复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后续检查结果及专业医师的评估进行调整。如有任何病情变化或疑问,请及时就医。
腕中央骨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