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3岁的白人女性患者因在站立或行走时持续存在踝部疼痛和麻木而在骨科接受检查。体格检查显示内侧踝关节活动受限,且触诊时有中度压痛。既无肿胀也无红斑,且无既往创伤史。
对左踝进行了X线检查,随后使用1.5特斯拉扫描仪进行标准序列的MR成像。
踝关节的正位和斜位X线片(未显示)未见异常。
轴位T2-w TSE MR图像(Fig. 1)显示趾长屈肌附加肌(FDAL)沿拇长屈肌后内侧走行,并紧贴神经血管束。该附加肌起源于拇长屈肌。冠状位T1-w MR图像(Fig. 2)显示趾长屈肌附加肌位于跟骨的内侧。
A. FDAL 肌在一般人群中约占 7%,男性更常见,并在临床诊断为跗管综合征的患者中约占 12% [1, 2]。它的起源各不相同,包括胫骨、腓骨或后肌室内的任何结构 [3]。FDAL 肌腱在跗管内走行,与后胫动脉和胫神经紧密相邻 [1]。在远端,该肌腱附着于足底方肌或趾长屈肌腱 [1, 2]。FDAL 与后胫神经之间的紧密关系可能解释了其与临床诊断跗管综合征的关联 [4]。
B.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踝关节疼痛和/或麻木。肿块效应可能是其病理生理机制。放射科医师在鉴别诊断时,应将所有可能引起与跗管综合征相符症状的疾病纳入考虑。在这方面,进行影像学检查前,仔细的临床检查和了解患者病史非常重要。
C. 在轴位 MR 图像上可见 FDAL,位于跗管内神经血管束的深面 [3]。在所有脉冲序列中,其信号强度与周围肌肉相一致。冠状位图像(图 2)对于评估跗管内其他副肌(如 peroneocalcaneus internus 和 tibiocalcaneus internus)可见的缺乏跟骨附着具有重要意义 [3]。
D. MRI 是鉴别导致跗管综合征的各种病因的首选成像方法,并能提示 FDAL 的存在。因此,MRI 有助于对这一罕见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方案的规划。
E. 一条副肌可能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先天性感染的症状延迟出现可能与运动或职业相关活动的改变有关。MRI 是诊断和治疗规划的金标准。
附加长趾屈肌
没有可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
在所提供的踝关节MRI图像上,可见内踝附近出现一条额外肌腱/肌腹结构(疑为拇趾屈肌或趾长屈肌的附加肌,常称为“Flexor Digitorum Accessorius Longus,FDAL”)。该结构与后方神经血管束关系紧密,位于距骨后内侧附近,信号强度与周围肌肉组织相似,未见明显肿胀或大量积液。胫骨及距骨等关键骨性结构无明显骨质损害或骨折征象。软组织整体未见明显水肿,周边韧带结构相对完整。
结合患者慢性踝关节疼痛及麻木症状、影像学上清晰可见的附加肌(FDAL)与后方神经血管束的密切关系,最可能的诊断为“附加肌导致的跗管综合征”。
治疗策略:
1. 保守治疗:
康复训练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诊断和治疗方案。
附加长趾屈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