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女性患者于几周前开始出现左膝内侧无痛性肿胀,现于本院就诊。
X线片(Fig. 1)显示在胫骨内侧附近的软组织内存在软骨样钙化密度。CT检查(Fig. 2)则进一步发现胫骨内侧有一个小的刺状突起,可能代表鹅足腱骨刺或骨软骨瘤。该病灶周围可见扩张的鹅足滑囊,其中有四个带有“环-弧”类型钙化的游离体。MR成像(Figs. 3, 4)显示这些游离体在T1WI序列上呈等信号、在T2WI序列上呈高信号,在所有脉冲序列中因钙化而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游离体的周边强化。
手术及组织学分析已完成。手术标本包括四个类似软骨瘤的、界限清晰的软骨性结节,其中部分含有钙化基质。并未提及滑膜软骨化生。该外生骨疣未被切除。
综上所述,结合放射学和病理学的检查结果,可诊断为继发于该外生骨疣的滑囊滑膜骨软骨瘤病。
在鹅足区域出现的骨外生突可能是或可能并非骨软骨瘤 [1, 2, 3]。在我们的病例中,出现了一个茎蒂状病灶,其朝向远离关节,且与母骨的皮质和骨髓相连续,因此提示为骨软骨瘤。然而,它发生在鹅足区且体积非常小,呈刺状,这是一种典型的鹅足骨刺表现 [1, 3, 4]。
滑膜骨软骨病(SOC)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其特征是在滑膜内形成多个软骨结节或骨性游离体。它可分为原发性(良性肿瘤性过程)或继发性(与关节异常相关,如机械性或关节炎性病变导致的关节内软骨体)。极少数情况下,它可累及关节外部位,出现在腱或滑囊周围的滑膜内 [5, 6]。
SOC 的影像学表现通常具有特征性 [5, 6]。X 线特征包括多个关节内(或滑囊内,如本例所示)软骨体,并伴有“环-弧”样软骨样矿化以及对骨的外在性侵蚀。CT 是识别和表征这些钙化关节内碎片以及外在性侵蚀的最佳影像学手段。MRI 的表现因软骨体的矿化和骨化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但可极其细致地显示其累及范围。未发生钙化的透明软骨区域通常在 T2WI 上呈高信号强度,因为该组织含有丰富水分。
在本例这一罕见的病例中,我们认为胫骨骨外生突的存在在滑囊性 SOC 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 8, 9, 10]。尽管其体积很小,但由于其特定位置,可能导致鹅足滑囊的慢性机械性撞击。在此过程中,对滑囊壁的损伤可能会引起滑膜炎并在滑囊腔内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继而发生软骨化。另一个可能的来源是滑膜软骨化生 [8]。此外,如果该骨外生突实为骨软骨瘤,其顶端的软骨碎片可能脱落至滑囊内,在滑囊液的滋养下继续生长增殖 [7]。
SOC 的病理学表现可能会因明显的组织学异型性而产生误导,因此与影像学的相关性对于正确诊断至关重要,这也是将其与更具侵袭性软骨样肿瘤进行区分的关键 [5, 7, 8]。理想情况下,应采用多种影像学手段对这种疾病进行全面表征,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管理。
继发于胫骨骨赘的鹅足囊滑膜软骨瘤病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X线、CT及MRI影像资料显示:
1. 在左膝内侧胫骨近端可见一小型突起样病灶,形态呈蒂状,与胫骨干髓腔和皮质连续,符合骨软骨瘤(骨赘)的典型表现。
2. 胫骨内侧明显可见多个类圆形的钙化或骨化影,分布于鹅足(股薄肌、缝匠肌、半腱肌肌腱止点)附近或其滑(黏)液囊区域;CT显示“环-弧样”软骨钙化特征,提示软骨性增生。
3. MRI示该区域多发信号异常结节,其中未钙化部分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一定程度强化;结合在滑液囊或其周围多见,考虑滑膜(滑囊)内骨软骨样小体。
4. 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大范围肿胀或肌腱损伤迹象,但局部滑囊可见增厚或反应性改变。
结合患者年龄、病史以及影像学表现,以下为主要考虑的诊断及原因:
1.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肿物与骨干髓腔连续、表面具有软骨帽,是青少年常见的良性骨赘。
2. 鹅足部位的骨刺(Pes anserinus spur):同样可表现为胫骨近端内侧刺状突起,且常与筋膜或肌腱附着部位的慢性刺激相关。
3. 滑膜(滑囊)性骨软骨瘤病(Synovial Osteochondromatosis, SOC):在关节或滑囊内出现多发软骨或骨化结节,影像学上可见“环-弧”状钙化,常表现为多发、分散的小体。
4. 滑膜软骨瘤病继发因素:当骨软骨瘤定向生长或局部机械刺激导致慢性滑囊炎症时,可产生滑囊内软骨及骨化小体。
5.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需注意与恶性软骨肿瘤鉴别,尤其是当软骨帽较厚或病灶呈侵袭性表现时,但此病例更倾向于良性改变。
基于患者青少年年龄、症状轻微、病灶为蒂状骨赘且与胫骨髓腔连续、周围出现多发小的骨软骨样结节,最可能的诊断是:
“胫骨内侧骨软骨瘤(或小型骨赘)伴局部滑囊性骨软骨瘤病(SOC)”。
在本案例中,小型胫骨骨赘/骨刺对鹅足滑囊造成慢性机械刺激,继而诱发滑膜或滑囊内多发软骨及骨化小体形成。若需最终确认,可进一步行组织病理检查,以排除罕见的恶性改变。
1. 保守治疗:如无明显疼痛、活动障碍或神经血管受累,可先行保守治疗。包括口服NSAIDs类药物控制慢性滑囊炎及局部理疗缓解疼痛与炎症。
2. 手术治疗:若病变反复出现症状(关节反复卡锁、疼痛加剧、活动受限等),或怀疑恶性变,可考虑手术切除病灶(包括去除骨赘/骨软骨瘤及滑囊内骨软骨碎片),以解除机械刺激并防止病灶进展。
3.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
- 早期阶段(急性或术后恢复期):
• 以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维持为主。可进行被动及小范围主动活动,保护膝关节免受二次创伤。
• 每次活动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每日2~3次,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 中期阶段(慢性稳定期或术后中期):
• 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训练,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等长、等张性练习。
• 可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与训练次数,例如每次15~20分钟,每周3~4次,逐步增加负荷。
• 增加轻度下蹲或坐姿伸膝训练,有效锻炼关节稳定性与肌力。
- 后期阶段(功能恢复阶段):
• 在无明显疼痛和炎症的情况下,适度加入单腿平衡练习和可控膝关节复合动作(如低冲击跳跃)以提高功能。
• 运动频率可提升至每周4~5次,每次20~30分钟,并结合游泳或骑车等低冲击有氧运动。
- 在整个康复阶段,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对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进行个体化调整(FITT-VP原则),并加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保护。
- 对于有骨质疏松或体质偏弱者,要充分关注损伤风险,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提供的病史与影像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和康复计划仍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由临床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
继发于胫骨骨赘的鹅足囊滑膜软骨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