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9岁男性,无既往损伤史 出现左小腿前外侧逐渐加重的疼痛、足背感觉丧失以及踝关节背伸和足外翻时无力。体格检查显示 在小腿近端外侧部位发现一肿块。
对左膝进行了磁共振成像(MR),采用轴向(图1a–1h)和矢状面(图2a和图2b)质子密度加权图像,并进行脂肪抑制,显示一个大的高信号囊性病变(蓝色箭头),呈管状、串珠状结构,位于腓总神经(黄色箭头)旁,与神经之间无脂肪间隙,表明为神经内病变,沿着神经的走行纵向分布,与神经内腱鞘囊肿相符。此神经内腱鞘囊肿起源于近端胫腓关节,并有尾部位于近端腓骨前内侧,从内向外穿过腓骨(横向肢征)。 可见腓总神经轻度高信号,提示神经病变。未见小腿前群及腓骨肌群肌肉明显去神经高信号。
腓总神经病变是下肢最常见的压迫性神经病变,也是总体上第三常见的局灶性 神经病变,仅次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病变 [1]。 多种病因已被确认,其中以外部压迫最为常见,但创伤性损伤、长期卧床、代谢性疾病和过紧的石膏固定也可导致腓总神经病变 [2,3]。神经内腱鞘囊肿是腓总神经病变的一种罕见原因。它们 是由在神经外膜内,由扁平梭形细胞构成的非肿瘤性黏液性囊肿 [4]所组成。
虽然神经内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其起源于邻近关节关节囊的小裂口,使液体沿着母神经的神经外膜传播,剥离神经鞘并在神经内形成囊肿 [3,4]。在腓总神经神经内腱鞘囊肿的病例中,近端胫腓关节最常受累 [3]。
由此产生的神经束移位和压迫可能导致腓总神经病变症状,包括踝背伸、足外翻和拇趾伸展无力或不能,这些症状可急性或渐进性出现 [5,6]。也可能出现小腿前外侧及足背部的感觉障碍,伴随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 [5,6]。
腓总神经神经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可通过超声或MRI完成。MRI可用于评估沿腓总神经或其分支分布的T2脂肪抑制高信号囊性病变的确切解剖位置。可通过囊肿与神经之间是否存在脂肪间隙来判断其位于神经内或神经外。MRI或超声还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与相邻胫腓关节相通的狭窄蒂(尾征),该尾部可位于近端腓骨前内侧,从内向外跨过腓骨(横向肢征)。 MRI还可评估小腿前侧和外侧肌群是否存在去神经改变 [4,7]。
该囊肿已被外科手术切除。如果能及早诊断和治疗,神经病变是可逆的。充分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对于指导有效的手术治疗非常重要,因为手术应针对并切断与关节的连接,而不仅仅去除囊肿本身。若仅行囊肿减压而未切断与关节的连接,复发率较高 [3,7,8]。
已获得患者针对出版的书面知情同意。
腓总神经神经内腱鞘囊肿
1. 在左小腿近膝关节水平的腓骨头附近,可见一圆形或椭圆形的高信号囊性病变,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上信号明显增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
2. 病灶与小腿前外侧的腓总神经(共同腓神经)走行密切相关,可见周围神经组织被推移或受压迹象。
3. 病变内部呈液性或胶性信号表现,未见明显增强实性部分。
4. 周围软组织平面结构尚可,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瘤样增生。未见明显肌肉骨骼结构异常,但可能存在局部神经受压后肌群的信号轻度异常或萎缩可能(需进一步结合临床评估)。
基于患者的进行性足背伸及外翻无力、足背感觉异常,以及MRI所示病灶位于腓总神经内或紧邻神经行程、呈囊性高信号、边界清晰且与近端胫腓关节可能存在隐匿通道的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
腓总神经内(或邻近)的“关节源性”黏液样囊肿(即腓总神经的神经内囊肿,亦称“腓总神经腱鞘囊肿”或“关节源性腓总神经囊肿”)。
此病变常被称为“神经内腱鞘囊肿”或“神经内黏液样囊肿”,由于其可沿神经鞘内向近端关节扩张,产生“尾征”并引起神经受压症状。结合临床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测)及影像学特征,可进一步明确。
本病的康复以神经功能重建和肌力恢复为重点,结合“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Progress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制订。以下为一般范例,可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局部神经恢复情况,一旦出现新的异常症状(如疼痛加重、感觉缺失加剧)或训练后反应不佳,需及时就医复查并调整康复计划。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进行初步分析,所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面对面诊断及专业医生的治疗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寻求临床专科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腓总神经神经内腱鞘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