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5岁男性患者因两周前遭受钝性创伤后,主诉左肘窝内侧疼痛和肿胀。检查发现肿胀呈搏动性,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左上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肱动脉起源处存在一个大小约为10×6毫米的通畅性假性动脉瘤。该动脉瘤周围有约8毫米厚度的低回声软组织(可能为血肿)。远端的桡动脉和尺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未见狭窄迹象。这些发现同样在上肢CT血管造影中得到印证。
上肢假性动脉瘤相比下肢更为少见。假性动脉瘤通常是由创伤引起的,导致血管穿通、出血及血液渗出。它们缺少动脉壁的全部3层。真性动脉瘤则是在血管受损并发生扩张时形成,且保留所有3层结构——内膜、中层和外膜。
在大多数情况下,肱动脉动脉瘤都是假性动脉瘤。导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大体分为3类:[1] 先天性;[2] 创伤性,如医源性、穿通伤或钝性损伤、肱骨骨折、髁上骨折、拄拐等;以及[3] 系统性原因,如Ehler Danlos综合征、川崎病、真菌性动脉瘤、白塞病、巨细胞动脉炎等。
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成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患者通常表现为硬化、疼痛以及不断增大的搏动性肿块,听诊时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有多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包括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MRI。选择性动脉造影虽然被视为金标准,但因多普勒超声速度快、成本低、无创且更易获取,故成为首选检查方法。多普勒超声常显示紊乱血流及血管扩张。
应尽早诊断上肢假性动脉瘤,因为它们可导致血栓栓塞,引发缺血、坏疽,最终导致截肢。其他并发症包括神经麻痹、筋膜间隔室综合征、破裂及出血。[1, 2, 3]
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及可及性,可选择多种治疗方案。小型假性动脉瘤可采用超声引导加压(USGC)进行治疗,这也是非手术假性动脉瘤的一线治疗。该技术通过探头在假性动脉瘤颈部中央施加压力,直至血流停止约10-20分钟,然后慢慢松开;若血流恢复则立即重新加压,重复进行,直到进入假性动脉瘤的血流完全停止。USGC的成功率约在60-90%之间。但其存在若干缺点——加压过程既疼痛又耗时,对于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其失败及复发率较高。其他新型非侵入性技术包括:经皮注射凝血酶及血管内带膜支架隔绝。对于大型假性动脉瘤,则需行开放手术治疗,包括缝合直接修补或贴片血管成形术、假性动脉瘤切除或栓塞等。[3, 4, 5]
左侧肱动脉假性动脉瘤
没有检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左侧肘窝内侧区域可见局限性血管性病灶,呈囊状突起,内有湍流血流信号,提示血管壁缺损或破口处存在血液向囊腔内流动。可见“颈部”连接至主干血管,配合临床脉性搏动及杂音情况,符合假性动脉瘤的超声表现。
2. CT 血管成像:于左侧肱动脉走行处可见局限性强化影,边界较清晰,通过一较狭窄通道与动脉主干相连。周围软组织有轻度水肿和肿胀征象。未见明显骨折或骨质破坏。上述征象支持假性动脉瘤的存在。
3. 相邻组织结构:肱骨及其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骨折或结构性异常。未见明显神经组织受压移位,但仍需警惕后期并发神经受累或筋膜间隙压力增高(如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可能性。
1. 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最符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局部出现疼痛、肿胀、脉性搏动以及多普勒超声和 CT 血管成像所见的动脉壁破损囊腔。
2. 真性动脉瘤:通常包含动脉三层完整结构扩张而形成,但临床上较少见,且本例外伤史与成因更支持“假性”而非真性动脉瘤。
3. 局部血肿或血管瘤:亦可导致局部包块,但血管瘤多为先天或良性增生,血肿通常缺乏持续血流通道,与本例多普勒显示的血流信号差异明显,可基本排除。
结合患者 25 岁、外伤后 2 周出现脉性搏动肿块、超声及 CT 血管成像见动脉性血流假性囊腔,最可能的诊断为:
肱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
若有条件,可进一步行血管造影以帮助精确评估血管破口情况。但根据目前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诊断基本明确。
1. 治疗方案:
• 超声引导下压迫治疗(USGC):适用于较小、颈部细且可直接压迫的假性动脉瘤。通过探头在假性瘤颈部施压,持续一段时间阻断血流,促进血凝块形成。优点是微创、减少手术风险;但在抗凝患者中成功率较低,且过程痛苦。
• 超声引导下血栓素(凝血酶)注射:在假性动脉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使其快速闭合。操作相对简便,成功率较高,但需密切监测是否有血栓扩散风险。
• 血管内支架或覆膜支架置入:对血管腔较大、瘤颈较宽或开放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可考虑经导管介入术行覆膜支架修补。
• 外科手术治疗:假性动脉瘤较大、破裂风险高或无法进行微创干预时,可选择开放手术,包括直接缝合修补或置换人造血管补片等。
2. 康复计划与运动处方:
在治疗期间和术后恢复阶段,应注意调整上肢活动量,防止过度牵拉或撞击导致假性动脉瘤再破裂或扩张。具体运动处方可分阶段:
• 急性期(前 2~4 周):以休息、制动及保护性运动为主。避开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可允许基本的日常活动(如必要的轻度屈伸肘关节、腕关节活动),但应避免增加肱动脉压力的动作。
• 恢复期(4~8 周):在病灶稳定及创口愈合基础上,逐渐增加上肢轻度阻力练习。可以采用小重量哑铃或弹力带做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每次训练 5~10 分钟,每周 2~3 次,强度循序渐进,密切监测肢体痛感和肿胀情况。
• 巩固期(8 周以后):若假性动脉瘤已治疗并恢复良好,可进一步开展中等强度运动,如上肢肌力训练(10~15 次/组,2~3 组),可适度增加弹力带阻力或重量。但是仍需避免过于突然的冲击力或类似于掰腕子等高风险动作,以免引起血管重复损伤。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遵循 FITT-VP 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体积Volume),根据个人疼痛耐受度和肿胀情况灵活调整。如出现明显疼痛、出血、突发肿胀或皮肤温度异常,应及时就医或复诊。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基于当前提供的病史与影像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到医院就诊。
左侧肱动脉假性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