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罕见的钝性创伤导致的肱动脉假性动脉瘤

临床病例 30.12.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5岁,男性
作者: Rishi, Sandeep M.B, H.B Suresh, Ram Shenoy Basti, Gouri Kaveriapp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5岁男性患者因两周前遭受钝性创伤后,主诉左肘窝内侧疼痛和肿胀。检查发现肿胀呈搏动性,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影像学表现

左上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肱动脉起源处存在一个大小约为10×6毫米的通畅性假性动脉瘤。该动脉瘤周围有约8毫米厚度的低回声软组织(可能为血肿)。远端的桡动脉和尺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未见狭窄迹象。这些发现同样在上肢CT血管造影中得到印证。

病情讨论

上肢假性动脉瘤相比下肢更为少见。假性动脉瘤通常是由创伤引起的,导致血管穿通、出血及血液渗出。它们缺少动脉壁的全部3层。真性动脉瘤则是在血管受损并发生扩张时形成,且保留所有3层结构——内膜、中层和外膜。
在大多数情况下,肱动脉动脉瘤都是假性动脉瘤。导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大体分为3类:[1] 先天性;[2] 创伤性,如医源性、穿通伤或钝性损伤、肱骨骨折、髁上骨折、拄拐等;以及[3] 系统性原因,如Ehler Danlos综合征、川崎病、真菌性动脉瘤、白塞病、巨细胞动脉炎等。
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成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患者通常表现为硬化、疼痛以及不断增大的搏动性肿块,听诊时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有多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包括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MRI。选择性动脉造影虽然被视为金标准,但因多普勒超声速度快、成本低、无创且更易获取,故成为首选检查方法。多普勒超声常显示紊乱血流及血管扩张。
应尽早诊断上肢假性动脉瘤,因为它们可导致血栓栓塞,引发缺血、坏疽,最终导致截肢。其他并发症包括神经麻痹、筋膜间隔室综合征、破裂及出血。[1, 2, 3]
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及可及性,可选择多种治疗方案。小型假性动脉瘤可采用超声引导加压(USGC)进行治疗,这也是非手术假性动脉瘤的一线治疗。该技术通过探头在假性动脉瘤颈部中央施加压力,直至血流停止约10-20分钟,然后慢慢松开;若血流恢复则立即重新加压,重复进行,直到进入假性动脉瘤的血流完全停止。USGC的成功率约在60-90%之间。但其存在若干缺点——加压过程既疼痛又耗时,对于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其失败及复发率较高。其他新型非侵入性技术包括:经皮注射凝血酶及血管内带膜支架隔绝。对于大型假性动脉瘤,则需行开放手术治疗,包括缝合直接修补或贴片血管成形术、假性动脉瘤切除或栓塞等。[3, 4, 5]

鉴别诊断列表

左侧肱动脉假性动脉瘤
搏动性血肿
脓肿
动静脉畸形

最终诊断

左侧肱动脉假性动脉瘤

证书

没有检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上肢超声多普勒检查

icon
上肢多普勒超声检查

上肢多普勒超声

icon
上肢多普勒超声检查

上肢超声多普勒检查

icon
上肢多普勒超声检查

上肢多普勒超声检查

icon
上肢超声多普勒检查

上肢多普勒超声检查

icon
上肢多普勒超声检查

上肢CT血管造影

icon
上肢 CT 血管造影

上肢CT血管造影

icon
上肢CT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