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岁男子,2年半以来右手无名指近侧指间关节(PIPJ)持续疼痛性肿胀并活动受限。无外伤史,无结核(TB)接触史或其他疾病史,但有家族结核接触史。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带来一定缓解。
初始X光显示PIPJ软组织肿胀,无侵蚀性改变或局灶性骨损害。初始MRI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骨髓水肿,伴有少量PIPJ关节积液,且无软组织肿瘤。初步诊断为指炎/结核性单关节炎。初次滑膜活检未发现恶性肿瘤、结核或结节病肉芽肿。口服类固醇仅带来轻微缓解。超声引导下的类固醇注射也仅带来轻微缓解。注射前的影像显示明显的滑膜炎和血管增生。
复查MRI与初次MRI相似;近节指骨/PIPJ出现骨髓水肿,并伴有中度腱鞘炎。第二次滑膜活检显示非特异性炎症且无肉芽肿。
采用交叉克氏针进行PIPJ融合后,对局部骨刮除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骨样骨瘤。自融合术后一年,患者无症状。
融合术后的CT检查显示克氏针位置令人满意,未见骨样骨瘤(此前已讨论)的任何特征。
拔除克氏针后的最终X光显示融合后愈合情况良好。
骨样骨瘤是发生于生长中骨骼的良性骨肿瘤。[1] 它们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0%,典型症状为间断性加重的夜间疼痛。8%的骨样骨瘤发生在手部,依次多见于指骨、腕骨和掌骨。
诊断较为棘手,影像学表现多变。
[2] 常规X线可见典型的小卵圆形透亮区及周围硬化,CT也可见相应表现。MRI则显示明显的水肿,并在T1序列上有低/中等信号的灶,提示瘤巢存在。
[3] 关节内病变会导致非特异性症状,例如滑膜炎、活动度下降、关节积液,以及在X线片上缺乏局灶性硬化表现。在一项研究中,9例关节内病变发生在髋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和跖骨。
[4] 另一项关于手指骨骨样骨瘤的研究中,描述了无反应性骨质、单关节炎、杵状指、巨指、无痛性肿胀以及无骨质溶解的情况。
[5] 在另一项针对48例上肢骨样骨瘤的研究中,5例位于近节指骨,4例位于远节指骨。48例中有32例仅通过X线就能诊断,另有16例X线未见异常,但骨扫描发现“热点”。
本案例突显了诊断的困难。患者既往病史中唯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NSAIDS后可获得轻微缓解。而回顾既往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超声/核磁共振)均提示炎性单关节病变,对关节内类固醇注射有反应,两次滑膜活检也排除了结节病及结核。
该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X线显示软组织肿胀,提示单关节炎,并无反应性骨质硬化或骨质溶解迹象。MRI示在近端指间关节(PIPJ)两侧皆有骨髓水肿,但以近侧更为显著,同时出现关节积液及腱鞘炎,均指向炎性关节病。回顾来看,唯一暗示可能存在瘤巢的特征是MRI中位于骨髓水肿中心的一处1-2毫米的低信号灶(仅在不同平面的约两张图像中可见),紧邻近节指骨在PIPJ的关节面。超声检查也证实了血流丰富,并有关节积液/腱鞘炎。
在关节融合术后进行的CT检查中,未见可疑瘤巢或在交叉克氏针附近的硬化迹象。术后取针的X线表现愈合良好。如果瘤巢已被去除,患者应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无症状。
这是一起关节内指骨骨样骨瘤的罕见病例,患者具有非特异性的病史/影像学表现和初始病理学结果。其关节内病变的特性、缺乏明确的影像学证据、之前的病理学结果,以及鉴别诊断中更常见的其他疾病,共同导致了诊断困难。
近节指骨关节内骨样骨瘤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患者右手第四指(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PIPJ)的X线、MRI以及超声和CT影像资料,主要观察到以下特点:
整体而言,影像特点较不典型:在多种影像序列中缺乏明显的骨质硬化或典型骨样骨瘤“nidus”结构。MRI上仅可疑观察到1~2mm低信号灶,且伴随关节腔积液与滑膜炎,导致临床诊断困难。
根据患者的病史(持续2年半的疼痛与肿胀,部分缓解于NSAIDs)、影像学表现以及反复排除感染、炎性关节病的过程,可考虑下列潜在诊断:
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关节疼痛、部分对NSAIDs响应)、局部关节肿胀及影像学表现(MRI上仅隐约可见的微小低信号病灶,以及骨髓水肿和滑膜炎,无典型感染或风湿性指标阳性),最可能的诊断为:
这是一个较为少见且诊断容易被延误的情况。关节内病灶常缺乏典型硬化反应,且容易模拟关节炎、滑膜炎等其他疾病。若要精准定位或进一步证实,可在症状明显时进行更高分辨率的CT检查或有针对性的活检。
对于确诊或高度怀疑为骨样骨瘤的病例,可考虑以下治疗策略和后期康复方案: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当根据患者年龄、骨质状况和整体健康情况(尤其是心肺功能或其他慢性病)个体化调整运动强度与幅度,确保安全和舒适度。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实际诊疗须结合患者的全面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成果并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疗专业人士进行。
近节指骨关节内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