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佩吉特病

临床病例 28.01.201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9岁,女性
作者: K. van Langevelde and A. Navas Canet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 59 岁女性,因左膝前方肿胀和疼痛已持续三年而前来我院骨科门诊就诊。膝关节活动不受影响。患者的母亲曾患有佩吉特氏病,家族史除此之外无其他特殊。

影像学表现

进行了 CT 和钆增强 MRI 检查。CT 显示髌骨弥漫性增大,骨小梁粗糙并伴有皮质增厚。在髌骨中央可见数个小的硬化性及溶骨性灶(图 1 和图 2)。在 MR 图像上,增厚的皮质在 T1 加权像上呈等信号,在 T2 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并在使用钆对比剂后显著强化。病变中部在 MRI 上呈混合信号。髌骨病变并未延伸至周围软组织。可见髌后软骨病变(图 3-6)。

病情讨论

BACKGROUND
Paget病(PD)是一种骨代谢性疾病,因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的平衡被破坏而导致骨骼结构发生改变。[1] 该病最早由詹姆斯·佩吉特(Sir James Paget)于1877年描述,当时称为“变形性骨炎”(osteitis deformans)。PD的流行病学似乎正在迅速变化:世界各地的多个研究团队报告称,P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显著下降,同时临床上所见疾病的严重程度也有所减轻。对这些发现最可能的解释是环境因素(部分仍未知)暴露的改变在PD的发生中起到作用。[1] 然而,副黏液病毒也被提出可能是致病感染因素。[2] 遗传因素同样重要:在家族性PD中,SQSTM1基因的突变率为25-50%。[1] 随着年龄的增加,PD的发病率提高,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PD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溶骨期(“热”期),第二阶段为溶骨与成骨混合期,第三阶段为硬化期。通常在第二阶段出现骨膨大、皮质增厚和小梁骨增粗。约1%的患者可发生恶性转化,如发展为骨肉瘤或巨细胞瘤。可通过应用双膦酸盐来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并减少骨吸收。
[2]
最常受PD累及的骨骼包括颅骨、脊柱、骨盆和股骨。通常该病呈多骨性。当仅有一块骨骼受累时,则称为单骨性PD。髌骨受累的PD十分罕见。Ploumis等人在一篇综述中曾对其有所描述。[3] 据我们所知,此前已有4篇相关病例报告发表。[4-7]

OUTCOME
在完成MRI和CT检查后,为进一步确认对PD的放射学诊断,在CT引导下进行了活检(图7)。病理结果显示骨小梁增粗、骨细胞数量增多以及局部成骨细胞活性增强。诊断意见为“Paget样反应”,其鉴别诊断包括PD、外伤后改变或炎症反应所致改变。患者数年前曾有过创伤史。为明确诊断,进行了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髌骨对放射性药物(99 Technetium)摄取明显增高,且未见其他可疑病变(图8),与PD相符。

鉴别诊断列表

髌骨的佩吉特病
慢性骨髓炎
创伤后反应性改变
转移

最终诊断

髌骨佩吉特病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左膝矢状面CT图像

icon
左膝矢状位CT图像

左膝关节轴位CT图像

icon
左膝的轴向CT图像

矢状位 T1 钆增强磁共振成像

icon
矢状位 T1 钆增强磁共振图像

轴向 T1 钆增强磁共振图像

icon
轴向T1钆增强MR图像

轴位 T2 SPAIR 图像。

icon
轴位 T2 SPAIR 图像

CT引导下活检图像(轴位)

icon
CT引导下活检图像(轴向)

骨闪烁扫描 AP(左)和 PA(右)图像

icon
骨显像 AP(左)和 PA(右)图像

左膝矢状位T1加权磁共振图像

icon
左膝矢状位 T1 磁共振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