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踢足球时直接摔倒撞击膝盖后出现右膝前方疼痛,持续3周。体格检查时可见髌股关节处有压痛。髌骨活动轨迹正常,无关节不稳。采用约3周的固定治疗并使用抗炎药物。
右膝的前后位放射学影像显示,在髌骨的上外侧缘有一条较宽的透亮线贯穿,线两侧的边缘光滑且皮质良好(图1)。为评估相关的内部结构紊乱或隐匿性损伤,进行了磁共振成像检查。质子密度(PD)序列的磁共振图像显示髌骨被分为两部分(图2)。在脂肪抑制PD图像上,能见到轻微的骨髓水肿(图3)。梯度回波磁共振图像可见被分离的髌骨两侧关节面覆盖有平滑的透明软骨,证实它们之间存在软骨性连接(图4)。事实上,髌骨与该小骨块之间的软骨信号特征与关节软骨相似。反转恢复磁共振图像显示髌股关节内仅有少量积液(图5)。
二分髌骨或多分髌骨是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6%。其形态学变异源于一个或多个附加骨化中心在发育过程中未能融合 [1, 2]。二分髌骨在30-40%的患者中表现为双侧,且男性较女性更常见,比例高达9:1 [3-5]。当附加骨化中心通常在大约12岁时融合后,可对二分髌骨做出明确诊断 [2, 3]。
二分髌骨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研究认为,股外侧肌的生物力学牵拉以及髌骨上外侧相对较差的血供,可能导致继发性骨化中心的生长受抑,从而形成软骨联合而非骨性融合 [6-8]。二分髌骨可分为3种类型:类型I位于髌骨下极(占全部病例的5%),类型II位于髌骨外侧缘(20%),类型III位于髌骨上外侧缘(75%)。本例病例为III型二分髌骨。
二分髌骨通常是无症状的变异。只有2%的患者会出现症状,包括触诊时的髌骨压痛,或在伸膝时的疼痛。疼痛的起始通常是缓慢的,往往在反复剧烈运动后出现,可能由过度使用和对软骨联合反复施加微创伤所致。急性疼痛较为罕见,通常由骨折或软骨联合破裂引起 [9, 10]。本例病例较为复杂,因为患者在摔倒时撞击髌骨造成了膝关节的急性直接创伤。虽然在软骨联合的两个骨性成分之间的边缘通常是平滑的,但在较年轻的患者中,这些边缘可能不规则,这种不规则性可能被误认为骨折 [6]。
在MR成像中,每个小骨块的关节面均被正常透明软骨覆盖,T1加权和PD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中等至高信号。不太常见的情况是在T1和T2加权序列中可见低信号的纤维组织 [5]。对于有症状的二分髌骨患者,骨块之间的骨髓水肿在脂肪抑制的T2加权图像中表现为高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表现为低信号,提示软骨联合因异常活动而被破坏。软骨联合在T2加权和反转恢复MR图像中也可能含有高信号的液体 [5]。
我们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存在二分髌骨。在偶然发现这一解剖变异后的三周,他再次能够行走。
二分型髌骨
未检测到任何可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文本,以便进行翻译。
根据所提供的X线与MRI影像资料,可见右髌骨上外侧缘存在一较为规则、轮廓相对光滑的额外骨块影,与主髌骨之间呈类似软骨或薄层纤维组织连接;在MRI上,该部位对应组织的软骨信号完整,局部可见轻度水肿征象但无明显骨折线。关节内其他结构包括股骨髁、胫骨平台及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其余髌骨关节面未见显著病理改变。整体而言,男性患者的膝关节结构基本完整,未见明显韧带或半月板破损迹象。
此部位的异常骨性影常见于髌骨上外侧缘(约占全部病例的75%),通常与主髌骨之间以软骨或纤维性连接,为先天发育过程中副骨化中心未完全骨性融合所致。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若反复受力或急性创伤,局部可出现疼痛或水肿。
髌骨直接外伤后应警惕骨折。但若为骨折,常可见骨折线锐利、断端不规则,并多伴有软组织肿胀及局部疼痛显著。本例影像表现骨性区域边缘较光滑、对合也较平顺,且MRI未见明显断裂线或移位,故骨折的可能性较低。
外伤后或反复撞击,可引发髌骨骨挫伤,临床上也可呈膝前方疼痛,但在影像上通常表现为局部骨髓水肿及软骨面受损。本例除少量水肿,可见整体关节软骨光整,未见明显软骨撕裂征象。
结合患者的年龄、外伤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最可能的诊断为:
“先天性两部分髌骨(上外侧型,Type III)合并轻度髌骨挫伤。”
虽然患者存在膝部外伤,但影像学并未显示典型急性骨折或显著软组织损伤,故考虑以先天性变异为主,外伤导致局部刺激及疼痛。若仍有疑虑,可在后续进行随访影像学评估以了解局部骨及软骨状况的变化。
保守治疗: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与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作为最终诊断或治疗依据;实际诊治请结合线下面诊及专业医生意见。
二分型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