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左臀部长期肿胀前往门诊外科就诊。他没有相关的既往病史,但提到自己是一名业余猎人。
患者被转诊接受左侧臀部超声检查。该检查显示存在一个囊性结构,其中包含多个较小的囊腔。一些囊腔与病变壁相接触。该结构的最长径为27cm。(图1)这种“囊中囊”的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特征,并引起了对潜在诊断的怀疑。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周边血管信号增多以及囊腔间隔的充血。
随后,患者在另一家医院接受MRI检查,结果显示一个边界清晰、梭形、多房的囊性病变,位于左侧臀中肌的范围内。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病变仅轻度强化。周围组织的成像结果正常。(图2)
棘球蚴病是一种在农村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由Echinoccocus granulosus引起。该寄生虫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累及肝脏和肺,较少累及大脑、心脏、肾脏和脾脏。骨骼肌仅在0.2%-3%的患者中受到影响。[1, 2] 这可能是由于肌肉收缩和高浓度乳酸阻止寄生虫寄居所致。[1] 此外,肝脏和肺在寄生虫传播过程中起到过滤作用。下肢近端肌肉比上肢更常受累,可能是由于其体积大且血供丰富。[3] 据报道,肌肉棘球蚴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岁。[4]
据报道,肌肉棘球蚴病(ME)累及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肌、斜方肌、腰大肌、骶棘肌、股二头肌、收肌短肌、冈下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及胸锁乳突肌。[3, 5]
ME通常表现为软组织肿瘤,但也可因囊肿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或周围神经病变。根据受累神经的不同,可能出现运动或感觉障碍。[1, 3]
有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皮肤试验(如Casoni试验)以及针对E. granulosus蛋白的Western Blot等血清学检测。当肺或肝脏未受累时,血清学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1, 6]
包虫囊肿由外层包囊、中间无细胞层和内层生发膜组成。超声可显示其囊性特征,有时可见包囊、漂浮膜及子囊;而CT和MRI可更好地显示其位置和范围。据报道,超声在评估驱虫治疗效果方面也很有用。[7] CT可显示囊壁钙化。[3] MRI表现因寄生虫生活周期的不同而异,但典型表现包括在T2加权像上可见含有多个囊肿或游离膜的囊肿,以及与包囊相对应的低信号环,并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增强。[1, 2] 也可能出现典型的“water-lily”征。[8]
手术切除未破裂的包虫囊肿是首选治疗方案。可能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扩散和过敏反应,这也是应避免针吸活检的原因。对切除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对于确立诊断至关重要。当手术过程中囊肿破裂时,需要使用阿苯达唑。[1]
组织学检查和阳性抗棘球蚴抗体结果显示肌肉棘球蚴病。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超声、MRI 及 CT 图像,可见左侧臀部区存在较为清晰的囊性病变,内部呈分隔状或可见囊内膜结构。超声图像上,病变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可见多个囊泡样结构或“分隔”。MRI 平扫及增强序列提示病变在 T2 加权成像上信号较高,周缘有低信号环影;在横断面上可见多房或囊内有多枚“子囊”的表现,且与周围肌肉组织分界相对清晰。整体形态及信号特征提示其为寄生虫囊肿可能性大。尚未见明显骨质侵犯或破坏征象。
根据患者的病史(长期从事狩猎活动,左臀部逐渐出现肿块)以及影像学表现,以下为几个潜在诊断:
结合影像学所示典型“多囊”结构、患者的生活习惯(猎人,可能有与犬科或野生动物接触)、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测可提示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感染),最可能的诊断为:
左侧臀部肌肉棘球蚴病(肌肉包虫囊肿)。
进一步确诊仍需综合血清学检测(如 E. granulosus 抗体检测、Western Blot 等)及手术病理学证实。
在术后康复或保守治疗期间,应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及手术创口愈合情况制定运动计划。根据 FITT-VP 原则,推荐如下:
在整个恢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愈合情况并警惕任何感染或复发的迹象。若有严重疼痛、肿胀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复诊评估。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病史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组织学检查和阳性抗棘球蚴抗体结果显示肌肉棘球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