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左踝内翻扭伤后主诉外踝后方疼痛。体格检查显示踝周水肿、踝外侧压痛以及行走困难。三周前曾为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而处方了为期五天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左踝关节X线显示外侧软组织肿胀,但排除了骨折(图1)。在轴位MRI上,腓骨短肌腱(PBT)在腓骨踝下方呈不均质表现,且无法识别;该腱近端回缩,并以螺旋形包绕腓骨长肌腱(PLT)(图2、3a)。PBT在骰骨处的远端止点正常(图3b)。MRI还显示PLT有裂变(图2d),以及一条插入于突出的腓骨肌结节的腓骨第四肌腱(图2、3b、4a)。腓骨肌沟呈扁平(图2b);同时可见少量液体积聚于腱鞘内(图4b)。MRI排除了踝关节韧带损伤或骨软骨损伤。
腓骨肌腱损伤(PTI)通常发生在年轻运动员或因退行性改变而易受影响的老年人群中,并且由于外踝疼痛症状缺乏特异性,经常被漏诊。腓骨肌腱沟处的水肿和压痛是典型的体格检查发现;对于劈裂撕裂的情况,徒手肌力测试可能呈阴性或结果不明确[1, 2].
腓骨肌腱撕裂在61%的病例中由踝关节内翻扭伤引起,而慢性踝关节韧带松弛或腓骨肌腱半脱位被认为是主要病因;凸形或平坦的腓骨沟、肌腹位置过低、腱异常、腓骨肌腱腱鞘炎、上腓骨肌腱支持带功能不全、后外侧腓骨骨刺以及足呈内翻畸形等解剖因素均会导致肌腱撕裂[1-4]。大于5 mm的腓骨结节通常与腓骨长肌腱在踝关节以下部位的病变相关[4]。普遍认为腓骨肌腱损伤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常与潜在的易感因素有关[2].
有关腓骨肌腱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拥挤”而导致的腱摩擦、错位或骨刺的直接损伤被视为关键的病理生理因素[1, 5]。此外,喹诺酮类抗生素(众所周知的导致腱疾病的外部因素)会增加肌腱断裂的风险[6].
大约40%的患者并无创伤史[2]。腓骨短肌腱的劈裂撕裂很可能相当常见,也往往在临床上被忽视,在解剖学研究中,其发生率可高达37%[1].
在MRI检查中,腓骨肌腱损伤的表现包括滑膜腔积液、肿胀、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的高信号、裂隙以及缺损;若出现完全断裂且伴有腱段分离,则腱在整个走行中不可见,近端断端被牵拉回缩。若腓骨短肌腱发生劈裂撕裂,则可呈现C形,包绕腓骨长肌腱[4, 5].
腓骨短肌腱撕裂极少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与其他病变同时出现,因此需要对外踝结构进行完整的临床和MRI评估[3, 7].
MRI在诊断腓骨肌腱撕裂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低,在临床表现阳性患者中,其阳性预测值为48%[3, 5, 7, 8]。在发现腓骨短肌腱病变方面,骨科医生的MRI检查敏感性比放射科医生更高(71%对56%)[9];因为并非专门从事肌肉骨骼MRI的放射科医生对踝关节病理不够熟悉,加之对患者病史和临床信息了解不足,导致骨科医生在审阅MRI结果时往往具有更高的准确度[8, 9].
腓骨短肌腱完全断裂;腓骨第四肌腱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踝关节X线和MRI图像,以及患者的临床病史,主要观察到以下影像学特征:
结合患者病史(外翻扭伤、短期内曾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外踝后方疼痛)以及影像学发现(腓骨短肌腱形态异常、信号改变),可考虑以下可能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50岁)、此前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史(已知可增加肌腱退变及断裂风险)、外踝扭伤病史,以及MRI所示腓骨短肌腱内部的纵向撕裂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此诊断与患者典型临床表现相符,可在行体格检查及核磁精准定位后进一步明确。若考虑手术方案,需要专业的骨科或运动医学专科进一步评估。
根据上述诊断,可以考虑以下治疗和康复步骤: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提供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面对面临床诊断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
腓骨短肌腱完全断裂;腓骨第四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