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下楼时左足发生内翻损伤后,出现中足疼痛和负重时的不适。足外侧有中度肿胀和瘀斑,并在外踝远侧出现疼痛。该患者接受了6周的固定治疗并使用消炎药物。
左足的侧位X线显示在跟骨前上突处有一条透亮线(图1)。另一张内侧斜位X线显示了累及跟骨前上突的基底宽骨折线(图2)。随后为更好地评估损伤而进行了MR成像。矢状位T1加权MR图像显示跟骨前上突的骨折,以及在跟骨与骨片之间略显不规则的界面(图3)。轴位T1加权MR图像更清晰地显示了基底宽的骨片,并呈轻度低信号,提示骨髓水肿(图4)。在STIR MR图像上,可见明显的髓腔水肿,累及骨片与邻近骨质(图5)。
跟骨前突(又称前关节面或隆起部)是位于跟骨上部的一块鞍状骨性突起。分叉韧带附着于此,将跟骨与骰骨和舟骨相连。
跟骨前突骨折通常发生于足处于跖屈时翻转导致分叉韧带被牵拉。当足处于跖屈(如穿高跟鞋时)时更易发生此种骨折,因此女性的发生率更高 [1]。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在外踝远端、距外踝前方3-4厘米处出现疼痛。
副跟骨(os calcaneus secundarius,简称OCS)是位于跟骨前突的副骨,存在于跟骨前内侧、骰骨、距骨头与跗舟骨之间的间隙 [2]。这是一块罕见的副骨,其患病率为0.6%至7% [1, 3]。在儿童中更常见,估计患病率为6%至11%,这很可能与多余的骨化中心在童年时期融合有关 [4]。OCS通过一条纤维软骨带附着于跟骨前关节面的新月形凹陷处 [1, 5]。有观点认为OCS来源于跟骨前上突骨折。这些骨折是由足部翻转并强力跖屈导致分叉韧带撕脱引起的。少见情况下,足处于背屈时的外翻也可造成骨折 [1]。
虽然OCS被认为是临床上无重大意义的正常解剖变异,但其可能导致疼痛、受伤或模拟骨折,或者由于反复创伤或慢性应力导致早期关节病变 [5]。此外,副骨可能引起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表现类似跟舟关节融合 [5]。对有症状的OCS的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和休息。
跟骨前上突骨折可能非常隐匿,在常规X线片上容易被忽视。需要特殊体位(如内侧斜位)来检测可疑骨折。当X线或CT表现不明确且临床高度怀疑骨折时,可行MRI检查。在MRI影像上,形态椭圆、小而有清晰皮质的骨块提示OCS [3];而较大的骨性结构、近端基底较宽并伴有相邻骨髓水肿则提示骨折。
了解OCS的存在十分重要,以避免因骨折延迟诊断而导致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或避免不必要的固定治疗。
骨折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1. X 线表现:在跟骨前方可见一块影像密度与骨质相似的骨性结构,位置位于跟骨前上缘(即前跟骨突/前缘突起)。局部可能存在分离或小片状的骨密度影,轮廓边界较清晰,其中一部分可能呈现明显的皮质边缘(提示副骨/附加骨可能),亦可能存在骨折线。
2. MRI 表现:可见跟骨前部相邻软组织轻到中度水肿或渗液信号;如果为急性损伤,可能在 T2 加权像或 STIR 像上出现局部骨髓水肿征象;也可见到一枚形态较规则且边缘清晰的骨结构(考虑为 Os Calcaneus Secundarius)或更宽基底的骨折片。
3. 临近关节: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或错位;软组织呈现轻中度肿胀,尤其在足外侧及胫骨外踝远端附近,可见渗液及炎症表现。
结合患者的中年女性身份(高跟鞋或跖屈位相关风险更高)、足部外翻扭伤病史、持续疼痛和局部肿胀,以及影像上在跟骨前上缘可见疑似骨折线或骨片并伴随周围骨髓和软组织水肿,更支持前跟骨突撕脱性骨折(Anterior Calcaneal Process Fracture)的诊断。
若仅见小而边界清晰、无明显周围水肿改变的骨质阴影,则可提示为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 Os Calcaneus Secundarius。但根据本例的临床症状(疼痛、肿胀)与损伤机制,骨折的可能性更大。
1. 治疗策略
(1)保守治疗:
本报告基于患者提供的临床信息及影像学结果做出,旨在提供医学参考意见。所有诊断与治疗方案仍需结合线下专科面诊及进一步检查综合评估。本报告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机构的真实诊断及治疗建议,如有疑问,请患者及时就医。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