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小腿近端后外侧出现肿块并伴有隐约的疼痛。该肿块在该区域已生长了11年。体格检查显示,在右小腿上部外侧有一个坚硬且压痛的肿块。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平片显示,受累小腿的腓骨上部外侧表面有一个大的骨质赘生物,内部含有与母骨连续的松质骨和骨皮质(图1)。该骨质突出为广基型,基底宽且平。 在MRI图像上,可见单发骨软骨性外生骨疣(图2-4)。病灶的皮质和骨髓与母骨连续,这一征象明确提示骨软骨瘤的诊断。 该骨质突起表面的“帽状”部分具有软骨的影像学特征,在T2加权自旋回波MRI图像上显示高信号。由于该骨软骨瘤体积较大,导致胫腓骨形成骨性桥(胫腓骨融合),并引起邻近胫骨出现受压变形。 同时可见腓骨发生弯曲,并出现轻度近端胫腓关节分离。
骨软骨瘤,又称骨软骨性外生骨疣,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0-15%,在良性肿瘤中占比可高达50% [1]。骨软骨瘤可在放射治疗后发生,或自发产生。病变由皮质骨和髓质骨构成,其上覆盖软骨帽。骨软骨瘤在影像学上的典型特征是,与其所在骨的骨髓和皮质连续。
骨软骨瘤最常见于膝关节周围(占40%的病例)。股骨是受累最多的骨骼(30%),而胫骨病变约占15-20% [2]。骨软骨瘤可为孤立病灶,也可多发,后者提示存在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综合征(HME) [1]。多发性骨软骨瘤更易出现并发症,包括畸形(外观和骨骼畸形)、骨折、血管损伤、神经受压、覆盖其上的滑液囊形成以及恶性转变。骨畸形包括骨弯曲、错位和对邻近骨施加外部压力导致的侵蚀。当前臂或小腿的成对骨骼受累时,皮质可能出现崁凹。
骨软骨瘤大小在1-10 cm之间。骨骼发育成熟后病灶仍持续生长,以及软骨帽厚度超过1.5 cm,均提示骨软骨瘤的恶性变 [3]。孤立性骨软骨瘤通常无症状,男性感染率偏高,范围约为1.6-3.4比1。对小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病变应随访观察,而对有症状的病变则应进行切除。HME患者需要持续的临床和影像学监测,以评估病变进展或相关并发症。利用超声可测量软骨帽厚度,而CT或MR成像最适用于评估复杂解剖区域 [1]。
在X线片上,骨软骨瘤表现为无蒂或有蒂的骨性赘生物,含有连续的松质骨和皮质骨,且与病灶所依附的母骨保持连续关系。软骨帽具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通常,骨软骨瘤的突出方向远离邻近关节。可观察到受累的管状骨干骺端增宽。MR成像通常显示中央的黄色骨髓(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以及低信号的皮质。软骨帽在T1加权像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软骨帽内的钙化部分在所有MR序列上均保持低信号。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可见软骨帽周缘及内部间隔的强化。
腓骨骨软骨瘤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1. 平片(X 线片)所见:
2. 磁共振成像(MRI)所见:
综合来看,影像学特征提示该病变与骨皮质及骨髓存在连续性,可见软骨帽并伴局部钙化,符合骨性赘生物(类骨软骨瘤)的典型表现。
该病变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由皮质和骨髓向外突起形成,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影像上可见与母骨连续的骨皮质和骨髓。若软骨帽较厚(如>1.5 cm)或在成年后继续生长,需要警惕恶变可能。
在骨软骨瘤基础上偶可发生恶性转变,尤其在软骨帽增厚或成年后明显增大、疼痛加重时需要考虑。但典型软骨肉瘤常表现为破坏性生长,伴明显骨质破坏或软组织内钙化带“环状”或“团块”样表现。
如骨样骨瘤、内生软骨瘤等,但这些病变多不呈明显的外生赘生形态,且与骨皮质/骨髓多无直接连续性。
结合患者年龄(53 岁女性)、病史(长达 11 年的生长、近期疼痛加重)、体检(硬性肿块)以及影像学特征(与骨髓及皮质连续的骨性赘生物,软骨帽的典型信号和部分钙化),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若软骨帽在后续检查或影像学随访中被证实明显增厚(超过 1.5 cm),或在短期内生长过快,需进一步考虑软骨肉瘤等恶性转变的可能性,可行病理活检或更高分辨率的 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
1. 治疗策略:
2. 康复/运动处方:
在整个康复及锻炼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局部以及全身疼痛、肿胀及疲劳程度。一旦发现不适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具有参考性质,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后续检查和治疗安排。
腓骨骨软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