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神经被盂唇旁囊肿卡压

临床病例 26.03.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6岁,男性
作者: Sofia Dimitri-Pinheiro 1,2,3, Ricardo Sampaio 4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6岁男性, 无相关创伤史 出现进行性肩部疼痛 并伴有右臂力量减弱。 进行了右肩磁共振成像(MR)检查以评估肩袖肌腱病变。

影像学表现

病情讨论

腋神经为肩部提供运动和感觉分支。它是臂丛后束发出的两条终末分支之一,接受来自C5和C6神经根的纤维。腋神经连同肱骨后旋动脉和静脉一起,经由四边孔穿过腋窝。四边孔的界限为:上方由小圆肌形成,下方由大圆肌形成,内侧由肱三头肌长头形成,外侧由肱骨形成 [1]。腋神经分出三个分支:前支,为三角肌前部供能;后支,为小圆肌和三角肌后部供能;以及关节支,为肩关节前下部供能 [1]。腋神经的后支继续延伸为上臂外侧皮神经,支配三角肌外侧皮肤 [1]。

四边孔是最常见的腋神经受压部位,其病因可包括肩关节大型骨赘、盂唇旁囊肿(最常见于盂唇后下部出现)、肿瘤、前方肩关节脱位以及肩胛骨骨折等对腋神经的外在压迫[2]。

临床上,四边孔综合征常表现为肩后部疼痛、三角肌外侧感觉异常、三角肌及小圆肌无力,若肱骨后旋动脉也受累,则可出现远端上肢苍白或发绀[3]。

虽然在评估可能导致腋神经受压的四边孔占位病变时,首选使用MR成像,但超声也可用于识别小圆肌或三角肌慢性去神经支配的征象,如肌肉回声增强和萎缩[4]。在四边孔处的压痛点也提示腋神经受压[2]。MR成像可显示腋神经在受压部位出现变扁,近端增粗并且T2信号增强[5,6]。在急性期可发现去神经水肿,而慢性期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并伴有脂肪浸润[7]。MRI关节造影可以显示盂唇撕裂与盂唇旁囊肿之间的交通[8]。

盂唇旁囊肿的治疗包括手术修复相关盂唇撕裂,可伴或不伴囊肿引流 [9,10]。 在我们的病例中,该患者并不适合肩袖手术,因此选择了保守治疗。

鉴别诊断列表

盂唇旁囊肿导致的腋神经受压和小圆肌萎缩
盂唇旁囊肿
囊性肿瘤
浆液肿
血肿(急性或亚急性)
棘盂切迹静脉曲张

最终诊断

由盂唇囊肿引起的腋神经受压和小圆肌萎缩

图像分析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右肩的磁共振成像显示:矢状位 T1 加权图像可见一个大的、分叶状的盂唇旁囊肿(黄色箭头),紧贴在盂骨前下缘,位于盂骨和肩胛下肌下缘之间。四边形间隙内没有其他病变,但由于盂唇旁囊肿的体积增大会导致肩胛下肌体积增加,并在外部对四边形间隙及其穿行的腋神经(蓝色箭头)产生压迫。

没有检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右肩的磁共振成像。冠状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成像显示前下盂唇撕裂,并可见一个大而分叶状的盂唇旁囊肿(黄色箭头),起始于5点方向,贴附于关节盂前下缘,位于关节盂与肩胛下肌下缘之间。未见其他病灶占据四边间隙,但由于盂唇旁囊肿体积增大,导致肩胛下肌体积增大并发生外部撞击。

(无可翻译内容)

icon
右肩的磁共振成像显示,轴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序列图像可见一个体积较大的分叶状盂唇旁囊肿(黄色箭头),贴附于盂唇前下缘,位于盂与肩胛下肌下缘之间。该盂唇旁囊肿的体积导致肩胛下肌体积增大,并对四边孔产生外部撞击。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icon
右肩的MR成像。冠状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图像显示小圆肌(红色箭头)出现中度萎缩和脂肪浸润,与慢性四边孔综合征中该肌肉的孤立性去神经支配一致。三角肌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