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外踝疼痛,并伴有外踝尖端触痛。她在一周前左踝扭伤。负重时疼痛加重。未见关节不稳定的迹象。患者接受了4周的固定治疗并使用了抗炎药。
踝关节正位和侧位 X 光片显示外踝下方存在一个小骨片。该小骨片与腓骨尖分离,似乎分成两部分(图 1a, b)。冠状位 T1 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腓骨下方附件骨(os subfibulare)其中部存在横向骨折(图 2)。该小骨上段呈低信号,提示与先前扭伤相关的骨髓水肿。踝关节主要外侧稳定结构的前距腓韧带信号呈低信号,外观完整。
在冠状位 STIR 磁共振图像上,可见该附加骨片碎裂,其上部显示高信号(图 3)。在矢状位 STIR 磁共振图像上,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主要累及其中一个骨片,并且可见少量关节积液(图 4)。轴位 T2 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卵圆形腓骨下方附件骨(图 5)。
Os subfibulare 是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可能代表未融合的附加骨化中心或额外骨 [1]。该小骨位于外踝尖下方 [2]。它通常在生命的第一年末出现,并于15至17岁之间与干骺端融合 [3]。这类小骨很少在骨骼成熟期后持续存在,据报道其发病率为1-2.1% [4, 5]。Os subfibulare 通常呈圆形、卵圆形或逗号形。
Os subfibulare 多数情况下无症状,然而,它可能引起疼痛、遭受或模拟骨折,甚至在过度使用和创伤后导致关节病变 [5]。关节镜和手术发现显示,os subfibulare 部分或完全嵌入于距腓前韧带的纤维中,部分可能暴露在距腓关节内或被滑膜覆盖。该小骨也可能与距腓后韧带的纤维相连 [6]。有学者提出,症状与该小骨的纤维或软骨附着处破坏相关,导致骨折、纤维性愈合或假关节。机械刺激或关节不稳定可能导致疼痛及反复踝扭伤 [3, 7]。此外,该小骨可限制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表现类似外踝的撕脱性骨折,后者在临床上常见于踝关节扭伤时的内翻损伤。
在本例中,该小骨最上部碎片在T1加权MR图像上呈异常低信号,在T2加权和STIR图像上呈高信号,提示创伤后骨折所致的骨髓水肿。并未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以进一步评估损伤。
尽管它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将 os subfibulare 与外踝急性撕脱性骨折区分开来依然十分重要,以避免延误骨折诊断,从而引发畸形愈合、不愈合或慢性踝痛等并发症。为辅助鉴别诊断,os subfibulare 通常呈圆形,皮质边界光滑且界限清晰,而急性外踝撕脱性骨折则会填补外踝远端尖部缺损,并可见面向腓骨尖部的皮质边界不规则。
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可通过固定、抗炎药物、物理治疗以及改良鞋具等措施进行有效治疗 [8]。对于反复扭伤并伴有持续性疼痛的患者,可考虑切除 os subfibulare。
腓骨下附骨骨折
(无翻译内容)
根据患者X线和MRI影像所示,可见于外踝远端附近存在一相对独立的小骨片,位于腓骨远端外踝尖部下方,形态较为规则,呈圆形或椭圆。该骨片与腓骨远端骨质间可见边缘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同程度改变,部分影像表现为:
若为急性外踝撕脱骨折,通常可见不规则的骨折线、骨折片与腓骨远端形态可吻合,且骨折断面轮廓边缘不整齐。患者近期有明显外伤史,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畸形愈合或慢性踝关节疼痛。
Os subfibulare是外踝部位的先天性或发育性附加骨,常见于腓骨远端骨骺或外踝尖部,边缘规则、光滑,可终生存在而不引起症状。但在外伤或过度使用后,骨与韧带之间的纤维连接或软骨连接可能受损,引发疼痛和骨髓水肿。
结合患者年轻、外踝扭伤史以及MRI所示的局灶性骨髓水肿信号等,最可能的诊断为: “Os subfibulare合并局部小骨折或纤维连接损伤” (即Os subfibulare在外踝外伤后出现了部分骨折改变)。 此结论与急性外踝撕脱骨折的X线及MRI表现略有不同:os subfibulare通常边缘整齐、形态偏圆润;而撕脱骨折多呈不规则分离,骨折线生硬且与远端腓骨缺损界面吻合。
由于患者有明显疼痛且影像提示骨髓水肿,可先行保守治疗,如:
在康复过程中,应依据患者反应,循序渐进调整运动的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并关注渐进性(Progression)。若患者骨质情况或关节功能较弱,可增加保护性支具使用和减重训练以保障安全。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临床信息和影像学表现作出初步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方案仍需结合患者实际检查及医生面诊后最终确定。
腓骨下附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