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男性患者,右腕疼痛进行性加重已持续1年。
他曾在其他医疗中心接受治疗,诊断为de Quervain腱鞘炎。
疼痛位于舟状骨远端极,夜间更为剧烈,并且与外伤或手动活动无关。
后前位右手腕 X 线显示大多角骨部位的溶骨性病变(Fig. 1)。
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在舟骨-大多角骨(ST)关节存在信号改变,伴有软组织肿块及炎症改变,并延伸至伸肌腱腔。鉴别诊断考虑良性和恶性肿瘤及炎性病变(Fig. 2 和 Fig. 3)。
随后进行了 CT 检查,证实舟骨-大多角骨关节处存在溶骨性病变(Fig. 4, Fig. 5 和 Fig. 6)。
双期骨显像检查显示右手中度血管增生,并伴有成骨活性增加(Fig. 7)。
大多角骨的组织学分析显示含有骨样组织和原始骨的结缔组织,周围有成骨细胞包绕,并可见大量巨细胞。未发现可疑恶性病灶(Fig. 8)。
治疗方式为肿瘤刮除并行同种异体骨移植(Fig. 9)。
在 12 个月的随访评估中,未观察到复发(Fig. 10)。
患者目前无症状,活动不受限制。
成骨细胞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 1% [3],在腕部是罕见的病变,据我们所知,目前尚未有在大多角骨(trapezium)出现的报道。
该病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见,发病率约为 2-3:1,并更常见于 30 岁以下患者 [2]。
它常见于长骨,但也偏好累及椎体。
成骨细胞瘤在局部具有侵袭性,与骨样骨瘤相似,但体积更大(> 2 cm),与之相反,疼痛使用水杨酸盐并不总能得到缓解 [7, 4]。其疼痛并不剧烈且定位不清,往往导致诊断延迟 [1, 6]。而骨样骨瘤则确实显示出典型的透亮灶。
这两种肿瘤在自然病程上也存在差异:骨样骨瘤往往会自行消退,而成骨细胞瘤则呈进行性发展,并且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尽管这一点仍有争议 [8]。
X 线和 CT 是诊断的“金标准”;CT 检查最适用于进一步确定病变是否存在病灶及基质矿化。然而,当其呈现侵袭性特点并伴随软组织肿块时,必须进行 MR 检查。典型的成骨细胞瘤在 T1 加权像上信号减低,T2 加权像上信号可变。由于基质钙化,成骨细胞瘤在非脂肪抑制的 T2 加权像上可表现为相对于骨髓呈不均匀低信号 [2]。
尽管成骨细胞瘤在骨显像中会摄入放射性核素,但这并无特异性 [2]。
对于鉴别诊断,可行经皮切除性 CT 引导活检。骨样骨瘤与成骨细胞瘤在组织学特征上的区分可能具有挑战性。两者都形成骨样组织,但成骨细胞瘤中骨小梁更宽、更长、且更松散 [8]。
成骨细胞瘤在手术不彻底切除后容易复发(约 20% 的复发率)。刮除并植骨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复发的病例则需进行整块切除并关节融合 [3, 5]。对这些患者进行密切随访非常必要 [2]。
成骨细胞瘤是一种不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手部极为罕见,但应被视为导致长期腕部疼痛的潜在原因。
在诊断方面,平片和 CT 检查是“金标准”,但对于更具侵袭性的类型,MR 也可成为有用的工具。
成骨细胞瘤
抱歉,我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您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以便我为您进行准确的中文翻译。
根据患者既往影像(包括X线、CT、MRI以及骨扫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1. 病变位于右腕近远侧部位,以舟骨远极或大多角骨(Trapezium)区域为主,可见局限性骨质改变。
2. X线及CT平扫提示局部呈混杂性密度改变,可见骨质硬化及透亮区,局部可疑“骨小梁”样结构增生,对于良性骨赘性病变具有提示意义。
3. MRI检查显示T1序列上病灶信号减低,T2加权序列信号可有异质性改变,局部软组织无明显广泛水肿征象,但见边缘局部软组织轻度受累。
4. 骨扫描可见放射性集中区(热点),提示局部骨活跃性增高,但不具高度特异性,需结合病理或进一步影像学排查。
5. 病理组织学(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可见增多的成骨细胞与骨基质形成,骨小梁宽而排列不规则。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夜间疼痛加重,年纪较轻,症状逐渐进展无明显外伤史),影像学(X线、CT、MRI示局部成骨病变,大于2 cm且痛感不易被简单镇痛药缓解),以及病理组织学(成骨细胞及新生骨小梁活跃增生)的综合评估,可确立最可能的诊断为:腕小骨成骨瘤(Osteoblastoma)。
1. 手术治疗
• 首选病灶刮除(Curettage)并植骨修补,以减少复发率。
• 若出现局部复发或病变较大、周围组织受累严重,可考虑病灶整块切除,必要时行部分关节融合术(arthrodesis)。
2. 术后康复与运动处方
• 术后早期(1~4周):主要关注伤口愈合和防止腕关节过度活动;可在石膏或支具保护下,进行手指活动练习和前臂肌群等长收缩练习,维持肌力。
• 中期康复(4~8周):在拆除石膏或支具后,逐步进行被动及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轻握拳、腕关节前屈后伸、前臂旋前旋后),并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进行低强度握力练习。
• 后期康复(8~12周):加强腕部与前臂肌群的抗阻练习(可利用弹力带、哑铃,负荷逐渐增加),并配合协调性和本体感觉训练(如握力器、手指灵巧性练习)。关注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避免剧烈或高强度的负重活动。
• 运动方式与进阶(FITT-VP原则):
– 频率(Frequency):每周3~5次,术后早期可每日简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 强度(Intensity):从低强度开始,疼痛可耐受为度,逐步提高阻力或负重。
– 时间(Time):每次15~30分钟,随着耐受度和功能的恢复逐步延长。
– 方式(Type):以关节活动度训练、轻阻力训练、肌肉协调与平衡训练为主,后期可适当增加功能性练习(如轻握拍或握球)。
– 进度(Progression):根据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灵活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劳累,循序渐进。
3. 后续随访
• 成骨瘤有一定复发率(可达20%),故需定期门诊或影像学随访,监测局部骨质愈合与潜在病灶复发情况。
• 一旦出现持续性疼痛、关节僵硬或功能障碍加重,应及时复查。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临床和影像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若有进一步疑问或病情变化,建议及时接受骨科专科医生评估并遵医嘱治疗。
成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