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性肌坏死——一种“不可触碰”的病变

临床病例 28.01.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4岁,男性
作者: Shah A1, Heir MK1, Botchu R2, Rennie WJ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4岁的男子因右小腿轻微外伤入院。检查发现,他的小腿出现一个大的可触及肿胀,并且足部脉搏消失。进一步询问了解到,他在40年前曾有过一次外伤,导致股骨干骨折和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X线片显示,右小腿前外侧腔室内有一个大型软组织肿块,边缘有钙化,并可见邻近腓骨的侵蚀性改变(图1)。

为评估下肢血管而进行CT血管造影(CTA),显示在肿块周边有钙化,并侵蚀腓骨外侧皮质(图2)。在前外侧腔室内可见病灶内高密度区(图3),并伴有大量侧支循环(图4)。腘动脉及其下游血管通畅。

由于腓骨的侵蚀性改变并不符合非侵袭性病变(平滑的浅凹),因此建议进行磁共振(MR)检查以进一步对肿块进行特征分析。

MR显示一个不强化的肿块(图5),含有低T1/T2信号的结节状区域、囊性/实性成分以及与急性和慢性出血相符的液-液平面(图6及图7)。骨髓信号正常。

结合CT和MR的综合信息做出了诊断。由于病灶内出血增加及出现败血症,患者病情恶化。随后进行了截肢手术,证实了这一诊断。

病情讨论

钙化性肌坏死(CM)最初于1960年被描述 [1],是一种由骨筋膜室综合征 [2]、缺血及纤维化 [3] 所导致的罕见潜伏性病变。通常有陈旧外伤病史,时间可长达10至64年不等。梗死部位呈椭圆形,其主轴与肢体的长轴平行 [1]。病灶内反复出血可导致肿块增大并出现营养不良性钙化。CM常见于小腿前外侧肌室,但也有报道发生在前臂 [5, 6] 和足部 [7, 8]。CM通常是单侧发生,但也有两篇文献报道了双侧CM [4, 9]。

外伤史可能难以获得,因此影像学对诊断CM至关重要。普通X线片可显示梭形肿块伴边缘斑块状/片状钙化。超声检查可见不规则或线状回声,并伴有后方声影 [10]。CT图像上,梭形肿块表现为环状钙化,中央为不均匀的液体密度,继发于出血。由于病变具有慢性特点,通常可见光滑的骨皮质蚀刻,但有时该过程可表现出侵蚀性,类似于侵袭性病变,如本例所示。MR虽非必需,但可用于进一步确诊。它可在T1/T2加权序列上显示厚实且结节状或叶状的低信号外周环,与外周钙化相对应 [11]。肿块中央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可见信号不均,原因在于出血时间存在差异。核医学检查无特异性,应用价值有限 [10]。

鉴别诊断包括恶性病变如软组织肉瘤(STS),骨化性肌炎以及外伤后假性动脉瘤。CM通常可通过其缺乏对比增强及病灶周围水肿特征与STS区分 [2],但已有文献报道了可增强的CM病例 [12]。

过去曾主张进行手术干预,但由于并发症风险高(包括无菌坏死组织化脓、严重出血或瘘管形成 [3]),保守治疗更为合适。需强调的是不应进行活检,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干预,例如患者疼痛无法控制时。外伤史可能无法获得,但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可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误诊。

总之,影像学在CM的诊断中至关重要,可避免潜在的危险活检或不必要的干预。因此,CM被列为“不可触碰的病变(do not touch lesion)”。

鉴别诊断列表

钙化性肌坏死
软组织骨肉瘤
滑膜肉瘤
骨化性肌炎
创伤后假性动脉瘤

最终诊断

钙化性肌坏死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右小腿普通X线片

icon
右小腿普通X线片

小腿增强后轴位CT扫描

icon
小腿对比增强后轴位CT

CT 三维重建

icon
CT三维重建

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

icon
3D CT血管造影重建

小腿MRI

icon
小腿核磁共振检查

小腿MRI

icon
小腿MRI

小腿磁共振成像

icon
小腿MRI

小腿MRI

icon
小腿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