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岁男孩,病史表现为足跟疼痛,并在过去三个月里无法在足跟上负重。
在 T1 加权序列中,可见右脚跟骨骺范围内模糊的低信号,在 PDFS 序列中则呈高信号。在 T2W 序列中表现为中度偏高信号。这些骨髓水肿信号可见向相邻的跟骨结节以及跟骨后上部扩展。跟骨结节处也可见轻度皮质侵蚀。跟腱及其在跟骨的附着点信号强度均正常。同时也可见距骨存在不明确的水肿信号。胫-距关节还出现轻度关节积液。
跟骨骨突炎,又称为Sever氏病或跟骨骺无血管坏死,是运动型儿童中常见且常常未被诊断的一种疾病 [1]。它是由于跟腱对未骨化的跟骨骨突产生牵拉而引起的炎症,通常见于8-15岁的儿童,此时正处于生长突增的高峰,且儿童开始积极参与新的体育运动。临床上无明显肿胀、皮肤改变、红斑或局部异常。患儿通常表现为足跟疼痛并无法负重。
最初的诊断方法,如X线和超声检查,并无特异性。在普通放射图上,骨突可能外观正常,或者可见骨突边缘轻微不规则及碎裂。一些病例也可见骨质疏松斑点、硬化以及受累骨突区域的轻度增宽。通常会通过放射学检查来排除骨折、肿瘤、骨髓炎等其他情况 [2, 3]。在超声检查中,骨突可表现为异质性血管化的伪肿块,代表发炎的骨突。骨突炎的核素显像表现并无特异性。有文献报告在骨突的血池期和延时报影像上可见放射性示踪剂摄取增高。CT检查通常显示骺部增宽、不规则以及骨突边缘碎裂。对骨突炎进行MR评估时,应在两个平面上进行:轴位和矢状位或冠状位。应结合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以及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或STIR序列 [2]。在MR上,可在水敏感序列中见到骨突、下方骨髓,以及邻近肌肉与纤维性骨突周围结构(肌腱、韧带、关节囊、滑囊)的高信号强度。骨突、骺板、下方骨骼及周围软组织结构可见对比增强 [2]。
该疾病通常在保守治疗的两周内自行缓解。对于更严重的病例,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塞弗氏病或跟骨骨骺炎。
对不起,我没有看到需要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请提供相应的英文文本后再进行翻译。
在踝部MRI的矢状位及轴位序列上可见跟骨后部(跟骨骨骺区)信号异常:
以上影像学特点主要集中在跟骨骨骺区,邻近关节面及远侧软组织暂未见明显异常累及。
结合患者为青少年、主要症状为足跟疼痛且在跟骨骨骺处出现明显影像学炎症信号,以下为潜在诊断:
综合如下因素可得出最可能诊断为:跟骨骺炎(Sever’s病)。
若临床仍有疑虑或出现不典型症状,可进一步综合骨代谢指标、血清学检查或复查MRI来排除其他少见疾病。
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方式Type、进度Progression、体量Volume):
在康复过程中需尤其注重跟腱紧张的缓解与足部支撑的保护,以防止病情反复。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提供的病史与影像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进一步疑问,请及时咨询骨科或运动医学专科医生。
塞弗氏病或跟骨骨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