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7岁的女性,主诉左肩肿胀已有4周,起病自发、无痛且逐渐加重。
体格检查显示肩部上方有肿块,无炎症迹象,肩关节活动度正常。
既往病史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左肩疼痛。
常规X线片显示锁骨颅侧软组织肿块,中心可见多发小透亮区,并可见肩锁关节增宽。
超声显示于肩锁关节上方及内侧面可见边界清晰的肿块,回声不均匀减低,内部可见大量气体伪影,无多普勒信号。
MRI显示冈上肌腱完全断裂并伴随冈上肌回缩。可见一个软组织肿块自肱盂关节通过肩袖撕裂口及增宽的肩锁关节至锁骨颅侧的皮下组织(即“喷泉征”),并观察到相应的肌肉萎缩。
该肿块呈现复杂的囊性外观,在T1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强度。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肿块外围可见强化。在所有序列上,肿块内部均可见信号减低的小区域,提示存在气泡。
肩锁关节(ACJ)囊肿是一种罕见病症,大多作为大范围慢性全层肩袖撕裂的并发症出现。患者通常为老年人,并伴有显著的肩关节骨关节炎 [1-4]。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4, 5]。一般认为该病具有机械病因。大范围肩袖撕裂后,肱骨头会向肩峰方向移位,从而反复撞击肩锁关节下方表面。该过程导致关节囊破裂,最终使来自盂肱关节的滑膜液通过骨关节炎性的肩锁关节渗入皮下组织。此种慢性过程导致囊肿形成,并持续发展,最终出现可见包块 [1-6]。
患者的主要主诉是在肩部出现单侧无痛性局灶性包块。临床检查通常可见明显的皮下可自由活动的包块,位于肩锁关节及肩袖撕裂上方,多数情况下功能得到补偿 [6]。
常规X线检查应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盂肱关节退行性改变,同时在肩锁关节处可见软组织肿胀,ACJ增宽,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假肿瘤相符 [2-6]。
MRI已被证明是排除恶性肿瘤的极佳选择,可显示囊肿并证实大范围肩袖撕裂。MRI也可用于无创显示被称为“喷泉征”(Geyser sign)的诊断关键点,这是一种在早期荧光镜关节造影中发现的征象,表现为对比剂从盂肱关节通过肩锁关节进入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最终扩散至皮下组织 [1-4]。
由于文献中报道的病例较少,故在其治疗方面尚无统一共识,处理方式从保守到手术都有报道 [6, 7, 8]。
手术治疗应考虑针对潜在病因进行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是修复肩袖撕裂,随后去除囊肿,以避免囊肿复发并改善症状 [5-7]。
总之,ACJ囊肿是老年患者退行性且大范围肩袖撕裂导致的一种罕见机械并发症,可能被误诊为肿瘤。应进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以排除恶性肿瘤并作出准确诊断,当出现“喷泉征”时更可确诊。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修复肩袖撕裂,从而避免ACJ囊肿复发,随后再处理肩锁关节囊肿。
肩锁关节囊肿与大面积退行性肩袖撕裂相关。
(无翻译内容)
患者左肩部常规X线检查可见肱骨头与肩峰之间距离减少,提示肩袖破损导致的肱骨头上移。肩锁关节(ACJ)区可见软组织隆起影,边缘光滑,内部呈囊性密度改变。MRI图像上可见肩袖部大面积或全层撕裂,肩锁关节区囊性流体信号,局部呈轻度压迫或突起,可见“Geyser征”,即造影剂或关节液从肩关节经肩锁关节突出至皮下。总体影像学表现符合肩锁关节囊肿(ACJ cyst)并继发于大/全层肩袖撕裂的特征。
综上,根据患者出现肩顶z端局部囊性膨隆、MRI提示肩袖破裂背景下ACJ区囊性积液及“Geyser征”,肩锁关节囊肿的可能性最大。
结合患者高龄、已知慢性肩袖撕裂(或有高风险因素,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等)和影像学上的典型囊性突出,最可能的诊断为:肩锁关节囊肿(ACJ cyst)继发于大面积肩袖撕裂。
根据目前研究和文献报道,治疗核心在于修补肩袖撕裂,以防止囊肿持续或复发。具体治疗可分为:
康复/运动处方可考虑以下原则(FITT-VP 原则):
若患者骨质疏松或伴有心肺功能减退,应在专业治疗师或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强度和频度,减少跌倒及其他并发症风险。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建议立即咨询专科医生或到院就诊。
肩锁关节囊肿与大面积退行性肩袖撕裂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