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1岁的女性患者,有骨质疏松、背痛以及多次轻微跌倒的病史。她因弥漫性腹痛来到急诊室。
进行了腰椎平片和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第12胸椎骨折。
四个月后,患者因背痛加重再次就诊,并进行了MRI检查。
腰椎平片及腹部CT显示T12水平骨折。请注意由于椎体内气体存在而出现的透亮线(Fig. 1, 2)。
MRI(Fig. 3, 4)显示T12椎体塌陷,且可见两个不同的区域。后部区域呈现椎体内液体聚集(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强度),这就是所谓的“液体征”。前部区域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低信号强度,这是由于椎体内气体存在(真空裂隙征)。
Kümmel’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疾病,由Hermann Kümmell于1891年首次描述。它是一种临床状况,患者在轻微脊柱外伤数月至数年后出现后凸畸形 [1-7]。
由于该病是一种罕见的病理,可能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并且文献中用于描述此病理的同义术语较多,因此其发病率往往被低估。然而,据估计其发病率在7-37%之间 [6, 7]。
该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5.5岁,范围23–87岁),且男性略多于女性 [7]。
风险因素包括: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治疗、酗酒、跌倒史和放射治疗。
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仍存在争议,但由于压缩性骨折后椎体缺血(无血管性骨坏死)导致的椎体不愈合是主要的假设性病理生理机制 [3]。
受累椎体通常位于胸腰段区域,其中T12椎体是最常受累的。
影像学表现包括 [1-8]:
– 受累椎体塌陷:与仅有椎体内液体相比,椎体内有气体的患者通常表现出更严重的椎体塌陷(图5)。
– 真空裂隙征:由于椎体内气体累积而产生的真空裂隙,可见于平片、CT或MRI(在所有序列中均为低信号)。此征象对Kümmel’s disease提示性强,但并非决定性诊断,因为其他研究报道在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其他疾病中也可见此征象。
– 液体征:在椎体无血管性坏死病例中已描述此征象,发生于终板破裂处,那里受到最严重的压缩力。该征象在T1加权图像中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中为高信号,对无血管性坏死具有高度提示性。
– 双线征 [8]:内层明亮的T2线代表高灌注肉芽组织,外层暗线代表邻近的硬化骨。
该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经皮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或开放手术,需个体化选择 [3, 4]。
库默尔氏病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腰椎平片、腹部 CT 以及随访 MRI,主要发现包括: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高龄、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史,可考虑以下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骨质疏松史、小外伤史和影像学的真空裂隙征,以及数月后椎体延期塌陷的临床过程,最可能的诊断为:
库默尔病(Kümmel's disease)。
若仍存疑,可行进一步影像学随访、骨扫描或相关血液学检查以排除肿瘤或感染等原因。如果临床有必要,也可考虑活检以最终明确诊断。
本病的治疗原则需依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椎体变形程度及基础健康状况综合考虑。主要包括:
康复与运动处方:
免责声明:以上分析报告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的当面诊断与治疗意见。最终诊断及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专业医疗人员的判断进行决定。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请及时就诊。
库默尔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