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默尔氏病

临床病例 08.04.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81岁,女性
作者: Luis Gijón de la Santa, Irene Méndez Mesón, José Antonio Pérez Retortill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81岁的女性患者,有骨质疏松、背痛以及多次轻微跌倒的病史。她因弥漫性腹痛来到急诊室。
进行了腰椎平片和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第12胸椎骨折。
四个月后,患者因背痛加重再次就诊,并进行了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腰椎平片及腹部CT显示T12水平骨折。请注意由于椎体内气体存在而出现的透亮线(Fig. 1, 2)。
MRI(Fig. 3, 4)显示T12椎体塌陷,且可见两个不同的区域。后部区域呈现椎体内液体聚集(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强度),这就是所谓的“液体征”。前部区域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低信号强度,这是由于椎体内气体存在(真空裂隙征)。

病情讨论

Kümmel’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疾病,由Hermann Kümmell于1891年首次描述。它是一种临床状况,患者在轻微脊柱外伤数月至数年后出现后凸畸形 [1-7]。

由于该病是一种罕见的病理,可能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并且文献中用于描述此病理的同义术语较多,因此其发病率往往被低估。然而,据估计其发病率在7-37%之间 [6, 7]。

该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5.5岁,范围23–87岁),且男性略多于女性 [7]。
风险因素包括: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治疗、酗酒、跌倒史和放射治疗。

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仍存在争议,但由于压缩性骨折后椎体缺血(无血管性骨坏死)导致的椎体不愈合是主要的假设性病理生理机制 [3]。

受累椎体通常位于胸腰段区域,其中T12椎体是最常受累的。

影像学表现包括 [1-8]:
– 受累椎体塌陷:与仅有椎体内液体相比,椎体内有气体的患者通常表现出更严重的椎体塌陷(图5)。
– 真空裂隙征:由于椎体内气体累积而产生的真空裂隙,可见于平片、CT或MRI(在所有序列中均为低信号)。此征象对Kümmel’s disease提示性强,但并非决定性诊断,因为其他研究报道在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其他疾病中也可见此征象。
– 液体征:在椎体无血管性坏死病例中已描述此征象,发生于终板破裂处,那里受到最严重的压缩力。该征象在T1加权图像中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中为高信号,对无血管性坏死具有高度提示性。
– 双线征 [8]:内层明亮的T2线代表高灌注肉芽组织,外层暗线代表邻近的硬化骨。

该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经皮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或开放手术,需个体化选择 [3, 4]。

鉴别诊断列表

库默尔氏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
肿瘤性骨折

最终诊断

库默尔氏病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普通X线片

icon
X线平片

多层螺旋CT矢状面重建

icon
MDCT 矢状面重建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