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2岁的女性患者在接受针对近端胫骨内侧前方黏液样脂肪肉瘤的治疗后6个月,首次随访。治疗包括手术和放射治疗(50 Gy,2 Gy每次)。患者无症状。
在先前手术及放疗部位进行了下肢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多个局灶性改变,在 T1 加权像(图 1)上呈中等信号,在液体敏感序列(图 2)上信号中度增高,并在脂肪抑制对比增强 T1 加权像(图 3)上出现中度强化。
A. 放射线所致的骨髓改变非常常见,包括脂肪替代、病理性骨折、无血管性坏死、MRI 上的局灶性异常信号灶,以及罕见的肉瘤形成 [1, 2, 3]。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接受辐射的剂量,一些改变可能是可逆的,也可能是不可逆的 [4]。
B. 临床症状通常不存在,只有在大约 6% 的病例中会出现骨质不足性骨折 [5]。放射线所致的改变多数是在随访影像检查中发现的,需要对是否存在转移进行仔细排查。
C. MRI 是评估骨髓的首选方法。在照射后最初三天(急性期),骨髓会出现显著水肿,导致在 T1-w 序列上信号减低、在液体敏感序列上信号增高 [4]。在第三周到第六周之间,由于脂肪替代,骨髓在 T1-w 序列中呈现异质性信号。第六周之后,在年长患者中,病灶在 T1-w 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而在年轻患者中,中心区域呈高信号,周边呈中等信号,这与造血功能再生有关 [6]。许多这类病灶可能引起对复发的怀疑。然而,如果缺少转移灶的典型特征,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则有助于放射科医师得出与治疗相关的改变这一最终诊断。在结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活检,但这属于侵入性检查,并可能带来骨折或感染等风险 [7]。在我们病例中,放射治疗后长达 24 个月的连续随访 MRI 显示骨髓改变没有任何差异,从而支持了正确诊断。
D. 无需进行任何治疗。然而,对于结果不确定的情况,必须对受影响区域进行随访 MRI 检查,以确认其良性性质。
E. 识别并区分骨髓中的放射后改变与转移灶至关重要,以免进行不必要的诊断检查和潜在有害的治疗。
放射性骨髓损伤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随访MRI图像,可见在胫骨近端内侧手术及放疗区域的骨髓内出现多发斑片、结节样信号改变。具体表现为:
总体而言,这些骨髓改变没有典型的肿瘤性侵蚀特征,形态较为弥散或斑片状,局限于放射治疗野内。
综合患者年龄、既往肿瘤病史、局部放射治疗情况,以及目前MRI所示骨髓信号改变范围和形态,同时患者无临床症状,最可能的诊断为:
放射治疗后骨髓改变,未见肿瘤复发或骨转移的明确证据。
建议后续定期随访MRI,以进一步评估上述骨髓变化的稳定性,若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可疑变化,可考虑行活检明确诊断。
鉴于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合,暂不需要特异性治疗,可考虑以下管理策略: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与临床信息所做的医学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以获取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放射性骨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