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4岁的男性因左侧胫骨前部疼痛持续一周而来到急诊室。患者表示疼痛在行走时加重,休息时缓解。体格检查发现胫骨前表面出现红斑性皮疹。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并无明显改善。
X线检查显示胫骨内有一个小的纵向溶骨性病灶。考虑到出现红斑病灶,为排除深静脉血栓(DVT)而进行了超声检查。虽然超声(US)未发现DVT,但多普勒检查显示胫骨前静脉扩张,较为罕见的是,其中一些深静脉似乎与骨组织相通。几天后进行的MRI检查显示,胫骨前静脉曲张存在骨内静脉引流。
下肢骨内静脉曲张交通是一种罕见疾病,已有文献报道的病例不足15例 [1, 5]。通常患者为成人,表现为下肢疼痛,多数病例发生在胫骨干部,本例与之相符。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该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真正的临床意义。一位作者推测,在存在DVP导致的静脉功能不全的情况下,骨内的辅助通路可能会更易形成 [1, 5]。因此有人认为这些患者易发生静脉曲张和DVP。治疗通常包括门诊静脉切除术、结扎和剥脱术或经皮消融治疗 [5]。
如果我们未能识别此病并作出错误诊断,治疗方案可能会有差异,甚至导致患者接受手术或切除性活检。此外,此病的诊断仅凭影像学即可轻松完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估扩张静脉(图1)以及观察骨表面并显示与之相邻的静脉曲张方面非常有用 [1-3, 5]。
常规X线可显示患侧胫骨干部皮质缺损,提示营养管扩大(图2)。
由于这是一个良性过程,尚未发现任何侵袭性骨质改变,也未见除曲张静脉外任何位于骨旁的包块 [1, 5]。这一点与本病例及其他研究结果相符 [3, 4, 5]。
MRI是确诊的首选技术,因为它无创、具有较好的对比度分辨率并且不使用电离辐射。MRI还可用于排除其他病变,如低或高流量血管畸形以及血管肿瘤。然而,这些疾病具有不同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 [5]。在液体敏感序列中,如FSE T2脂肪抑制或STIR序列,通常就能显示此异常(图3)。如有需要,也可加做增强后扫描以排除血栓形成(图4)。
总之,我们报道了一位伴有胫前静脉曲张及骨内静脉引流异常的患者,最终接受了血管消融术。超声通常是评估病变的首选成像方法,并可能足以做出诊断。MRI则是确认诊断的首选技术,并可用于排除其他血管性疾病。认识到这一少见病变非常重要,因为治疗和管理可能因此而异。
胫骨前区静脉曲张的骨内静脉引流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根据提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X线以及MRI影像资料,主要影像学特征如下:
影像学表现与患者的局部症状相符,提示局部存在与胫骨营养孔道相通的异常静脉通道,即“骨内静脉畸形”或“骨内静脉回流道”。
结合患者84岁高龄、前胫部疼痛、皮肤局部红斑并伴表浅静脉曲张,以及影像学表现(彩超显示明显静脉通道,X线提示增大的营养孔道,MRI证实无明显肿瘤或侵袭性病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胫骨骨内静脉畸形(Intraosseous Varix)伴浅表静脉曲张
本病属于罕见的骨内静脉回流异常,暂未见恶性或侵袭性改变,且与下肢深静脉功能不良或浅表静脉曲张相关。
若仍有疑问或需排除其他类型血管瘤或混合血管畸形,可行进一步超声检查、增强MRI或血管造影以确认。
基于患者高龄及下肢静脉回流异常的特点,需要强调安全、循序渐进和个体化:
在此过程中,应定期监测下肢血管状态、皮肤情况和疼痛指数,如出现明显水肿、肤色改变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就医。
以上报告仅为基于当前所提供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和专科医生意见。如有进一步疑问,请及时咨询临床医生或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胫骨前区静脉曲张的骨内静脉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