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9岁的男性,数月来出现左脚足底侧的疼痛和肿胀。没有急性创伤病史。既往病史无特殊。
进行了放射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包括注射钆剂后的图像。
放射检查显示,在左足跖侧的软组织内,可见一个具有环状及弧形钙化的清晰圆形病灶。第四跖骨干段也有一个愈合的骨折。
MRI显示一个界限清晰、分叶状的病灶,最大直径为5厘米,与跖骨不呈明显连接。该病灶呈不均质,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强度。注射钆剂后,可见外围环形强化。在所有序列上均可见病灶内低信号区,与钙化相符。在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图像上未见明显的病灶周围水肿。
背景
软组织软骨瘤是发生于骨外、关节滑膜外位置的良性软组织肿瘤。[1] 它们占良性软组织肿瘤的1.5%。[2]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组织起源理论是源自滑膜。[3] 软组织软骨瘤主要由透明软骨组成,但也可含有骨性、纤维性和/或黏液样间质。[1]
临床视角
大多数患者为中年人,年龄范围1-85岁。[2] 男性略多见。[2] 多数病灶位于手和足。[2-5] 患者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软组织肿物,偶尔伴有疼痛或压痛。[2]
影像学视角
X线平片可见软组织软骨瘤呈界限清楚、分叶状病变,中央和周边常出现钙化,通常为弧线样钙化。[2-5] 约33-70%的病例可见钙化。[2] 虽然软组织软骨瘤从定义上不源自关节内滑膜或骨膜,[1] 但邻近骨可出现重塑、侵蚀或硬化改变。[2, 5] MRI表现多样,可能与钙化基质的程度有关。[3] MRI的主要作用是定位并确定病变范围。在本例中,病变部位及软骨样钙化提示软组织软骨瘤;滑膜肉瘤、异位骨化及钙化性肌坏死的可能性较小。滑膜肉瘤约30%可出现钙化,通常见于30-40岁的患者,其MRI增强模式比软组织软骨瘤更显著。约50%的肌炎骨化病例存在外伤史。钙化性肌坏死则表现出沿肌纤维方向的片状钙化。MRI显示该病变与骨无直接连接,从而排除了骨软骨瘤样病变。[6] 然而,仅凭影像学无法排除软骨肉瘤的可能性,因此进行活检,结果显示软骨及部分骨组织,无恶性征象,证实诊断为软组织软骨瘤。值得注意的是,第四跖骨存在愈合的旧骨折,可能是偶然发现,但也有学者提出外伤可能诱发软组织软骨瘤形成。[7]
结果
行局部切除术后通常可以治愈。然而,15-25%的软组织软骨瘤可能会局部复发。[2] 尚未见其发生软骨肉瘤转化的报道。[1]
重点信息
软组织软骨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病变,最常见于手或足。X线往往表现为边界清楚、分叶状的软组织病灶并伴有软骨样钙化。MRI表现可多样,但病变与骨无连接。
软组织软骨瘤
(无可翻译内容)
根据提供的X线与MRI图像可见: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持续数月的足底疼痛与肿胀、无明显急性外伤史)及影像学特征(软组织肿物内的软骨样钙化、无明显骨连接或骨破坏)可考虑以下几种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数月来缓慢增长的软组织肿物伴疼痛)、局部影像学表现(软组织瘤样病变、软骨样钙化、无明显骨破坏)以及组织学/病理检查(显示软骨及部分骨化成分,未见明显恶性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软组织软骨瘤(Soft tissue chondroma)。
本病一般为良性,极少见恶性转变。若组织学结果有恶性迹象,则需排查或诊断软组织/附件软骨肉瘤。就本例而言,目前组织学证据排除恶变。
根据本例诊断和局部症状,建议如下:
术后康复需结合患者术后的足部创口愈合情况、疼痛程度及活动能力。一般遵循循序渐进的FITT-VP 原则(频度、强度、时间、类型、进阶及个体化):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足部疼痛及肿胀情况,如出现明显异常或高风险因素(如足骨质脆弱、心肺功能不佳等),需及时复诊并调整训练。
以上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及专业医生的指导。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评估与诊疗。
软组织软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