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偶发性膝关节疼痛来到我们中心。
没有外伤、夜间疼痛或发热的病史。
体格检查时发现右大腿内侧有一个质地坚硬、固定的包块,触诊时有轻度压痛。
在普通X线片(图1)上,可见在股骨远端干骺端内侧出现一枚孤立的广基性骨赘。
磁共振检查(图2)显示该病变与原骨的皮质和骨髓相连续。
讨论了治疗方案后,建议进行手术切除,但家属选择观察病变。
三年后随访时,普通X线片和磁共振(图3)显示该病变已消失。
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20%-50%。[1]
它最常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区域。[2]
大多数病灶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往往表现为无痛、缓慢生长的肿块,可能被忽视。其他症状性并发症包括骨畸形、骨折、血管受累、神经后遗症、表面滑囊形成以及恶性转化。[3]
该肿瘤在影像学上的表现通常具有诊断意义,反映了其病理学特征:病灶由皮质骨和髓质骨组成,表面覆有透明软骨帽。透明软骨帽的厚度是判断病变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准。在评估该病变时常用的其他影像学技术包括骨显像、超声、CT和MR。[4]
文献中关于孤立性骨软骨瘤自发消退的病例报道很少,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一种认为,由于骨折引起的血管供应改变可导致活跃的吸收和干骺端重塑,从而使透明软骨帽停止生长并导致肿瘤消退。[5] 也有文献指出,骨软骨瘤的吸收发生在伴随假性动脉瘤的情况下。[6] 其他作者提出,骨软骨瘤的生长在躯体生长停止前即停止,随后随着邻近骨的附加生长将病灶纳入骨皮质之中。[7] 最后一种理论与我们的病例相关。我们认为其自发消失是一种生理机制,可能是因为当时患者已接近其躯体生长停止期,从而导致骨软骨瘤生长停止。
其他良性骨肿瘤或类肿瘤病变如嗜酸性肉芽肿、纤维异常增殖症、纤维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样骨瘤和骨岛也有自发消退的报道。[8] 对于与炎症相关的病变(如嗜酸性肉芽肿),炎症的消退可能是停止生长的机制。肿瘤内的坏死和/或激素调控的局部改变,以及硬化区域的重塑,可能导致肿瘤消退。
骨软骨瘤的治疗是个体化的,对于小而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病灶,只需支持性处理和密切随访。较大且有症状的病灶可行切除手术,但良性骨软骨瘤的外科切除并非没有并发症。[9] 由于患者已经出现临床表现,建议采用手术方式。然而,在考虑手术切除时,应将孤立性骨软骨瘤可能出现的自发消退因素纳入考虑范围。[10]
短暂性骨软骨瘤
根据提供的X线及MRI影像可见:
基于以上影像学特征,提示为一处起源于长骨干骺端的良性骨性外生突起。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下为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年龄、膝部偶发疼痛、临床触诊可及固定肿物,以及影像所示的骨突起与骨干连续、软骨帽形态正常、无恶性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对于确诊细节,如果临床仍存疑虑或需评估软骨帽厚度,可进一步行MRI序列强化或结合随访观察;如症状加重或软骨帽增厚,则需排除恶性变。
对于本例患者,若症状不严重且选择保守随访,可进行适度运动训练,旨在维持关节和肌肉功能、减少膝关节负担。建议遵循FITT-VP原则:
若进行手术治疗,则术后康复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重点关注:
本报告基于提供的临床与影像资料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的专科面诊、进一步检查(如病理或实验室检测)及专业医生的面对面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骨科或相关专科医师以获取更完整、个体化的医疗指导。
短暂性骨软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