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越多,发现的就越多:腰骶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观察

临床病例 16.11.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3岁,男性
作者: J.P. Jablonska, V. Favia, C. Campagna, G. Angelell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3岁的男性患者,练习武术,就诊时主诉腰骶部出现一巨大肿块[图1],并逐渐增大。无乏力、发热、体重减轻、手术史,也无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未见牛奶咖啡斑。白细胞增多(15,000)。怀疑为脓肿。

影像学表现

腰骶椎X线:无骨病变,但在腰骶部位可见异常影(图 2)。
平扫CT:腰骶部皮下异质性肿块,位于脂肪平面,与椎旁肌及臀肌紧密相邻,大小约15 x 6,5 cm,符合血性物质表现(图3A)。
增强CT:对比增强扫描后肿块无强化(图3B-D)。
超声:界限清晰,低回声信号,内部异质性肿块,周边血供丰富(图4)。
MRI:T1加权扫描显示等信号肿块,并可见非特异性高信号灶(图5A)。T2加权及STIR图像显示肿块周边轻度高信号的非特异性表现(图5B)。常规(图6A)和增强后THRIVE序列显示肿块周围血供丰富(图6B、6C)。SPIR序列将中心灶特征为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图6D)。DWI在b=1000时保持高信号,对应于ADC值减低。
胸部CT:未见浸润性肺部病变或骨转移迹象。

病情讨论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s)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周围神经或其相关细胞,如施万细胞、围神经细胞或成纤维细胞 [1]。由于它们可以来自多个细胞类型,且在不同部位出现,其整体外观可因病例而有很大差异。MPNSTs通常表现为不断增大的可触及肿块,可能无症状。在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患者中更常见,应警惕神经纤维瘤的恶性转变。在鉴别诊断中应考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脂肪肉瘤。
CT和磁共振成像对于确定肿瘤位置、特征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联可提供重要信息。MPNSTs与神经纤维瘤和施万瘤等良性肿瘤具有相似的基本影像学特征,包括梭形外观、边界清晰以及在神经方向上的纵向分布。较大的体积(> 5 cm)、所在位置和病灶内部的不均质性,如本病例所示,更提示MPNSTs;但本例并未观察到梭形外观,病变呈水平走行,边缘光滑且内部含有一定的脂肪成分。该肿瘤在CT检查中无对比增强,因此本研究中的CT影像特征更类似于血肿。幸运的是,考虑到患者病史资料不确定,我们进行了MRI检查。
通常,在T1-/T2加权MRI上,MPNSTs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信号不均,但在T2加权序列中由于胶原含量高,有时可呈低信号。未在T2加权图像上发现提示神经源性病变的“束状征”,对比增强后表现为明显的周边强化,随后可见向中心进行的明显渐进性充填。观察到了脂肪组织成分,病灶未见梭形外观,也无明显神经输入输出关系,因此考虑了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脂肪肉瘤的放射学诊断 [2]。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外科切除。
胸部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因为MPNSTs最容易转移至肺、骨和胸膜。未发现胸膜或骨转移病变。
CT和MR对MPNSTs均可提供重要信息,但鉴于其潜在的血供特点,MR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使其优于CT。

鉴别诊断列表

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 (MPNST)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
脂肪肉瘤

最终诊断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MPNST)

图像分析

CT检查所见

icon
CT检查所见
icon
CT检查结果
icon
CT检查结果
icon
CT检查结果

未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所见

icon
对比剂注射前MR检查结果
icon
增强前磁共振检查结果

对比增强后磁共振检查结果

icon
对比增强后磁共振检查结果
icon
对比增强后磁共振检查结果
icon
增强后磁共振检查所见
icon
对比增强后MRI检查结果

一名23岁男性患者,主诉腰骶部肿块。

icon
23岁男性患者主诉腰骶部肿块

腰骶椎X线检查

icon
腰骶椎X线片

超声检查所见

icon
超声检查结果
icon
超声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