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女性患者因大脚趾肿胀、发红、疼痛来到急诊科就诊。该患者由于嵌甲曾多次在该趾进行手术;最后一次手术发生在1年前。
平片显示拇趾远节指骨内有一个膨胀性、偏心的透亮性病灶,边缘硬化且界限清晰,并存在骨皮质缺损。侧位片可见指骨背侧有“挖蚀”现象,提示可能因邻近软组织造成的重塑。在MRI上,该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在T1加权像上为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为中等至高信号强度。增强后MRI显示病灶周边强化,DWI-ADC序列显示病灶中心弥散受限,可能由于其富含角蛋白所致,组织学检查证实了这一点。
表皮囊肿是由表皮细胞在真皮内异位增殖引起的良性囊性病变。与其皮内或皮下的对应病变相比,骨内表皮囊肿较为罕见。它们通常位于甲下 [1, 2]。表皮囊肿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如本例所示,反复在该部位进行手术可能导致表皮囊肿被“困”在骨组织内。骨内表皮囊肿通常表现为具有膨胀性的溶骨性病变,在超声和X射线检查中会因其相对低回声和透亮性质而类似于囊肿。在MRI上,其T1序列信号通常为低信号或中度信号,这是由于其含有高水平角蛋白和胆固醇;而在T2加权成像上信号通常较高或中等,具体取决于其中所含水分的总量。可能会观察到弥散受限(DWI-ADC),这很可能与其中的高角蛋白含量有关。骨内表皮囊肿的典型特征是静脉注射钆剂后出现周边强化,这是由于病变内部缺乏血管以及存在周缘血管包膜 [1]。 在本例中,骨髓炎是主要的鉴别诊断,但缺乏白细胞计数升高及低PCR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了此诊断的可能。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和单纯骨囊肿在X射线片上可能与我们的病变非常相似,但它们不存在弥散受限。在ABC中,可见病灶内液-液平面。巨细胞瘤和内生软骨瘤在平片上也可能有类似表现,但它们在MRI上具有不同的强化模式(内生软骨瘤为分隔样强化,巨细胞瘤为均匀的中心强化)。该病灶已被切除,并在手术后经组织学证实。
骨内表皮样囊肿
患者为35岁女性,表现为足大趾肿胀、红肿和疼痛。既往同部位有多次因嵌甲进行的手术史。
综上所述,病灶呈现具备囊性或囊状改变特点,具有局部扩张性破坏。
基于影像表现及病史,需考虑以下诊断:
结合患者局部多次手术史、影像学(溶骨性破坏、周缘性强化、弥散受限)以及术后病理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内表皮样囊肿(Intraosseous Epidermal Cyst)。
该诊断与反复的局部外科操作带来的皮肤或表皮细胞移位相吻合。
术后康复原则是循序渐进地恢复足部功能,避免过早高负荷,尤其在骨愈合和软组织恢复阶段,应个体化设计。以下是基于FITT-VP(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和体量Volume)原则的简要建议:
在此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足部肿胀、疼痛和皮肤情况,一旦出现明显恶化或其他不适症状,需及时复诊或调整康复方案。
以上报告仅为基于现有信息作出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的面对面诊疗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建议及时就医或寻求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评估及治疗意见。
骨内表皮样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