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总动脉压迫的罕见原因

临床病例 16.03.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6岁,男性
作者: Ankur Srivastava, Praneal Sharma & Sugendran Pillay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在工作事故和髋关节创伤后,过去6周间断出现间歇性跛行,来到急诊科就诊。他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检查时也未发现周围血管疾病的迹象。

影像学表现

进行了髋关节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在右侧股总动脉(CFA)和静脉(CFV)前方存在一个囊性病变(图1)。

为了进一步评估该病变,进行了髋关节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肿,起源于右侧髋关节盂唇,并在MRA上对右侧股总动脉造成压迹(图2)。

在与患者讨论后,决定采用CT引导下抽吸作为缓解患者症状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案(图3)。然而,超声引导下对该囊肿的抽吸也是另一种选择,并且可能优于CT,因为它具有实时和多普勒成像的优势。

病情讨论

大多数血管性间歇性跛行是由于具有典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如果在缺乏这些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出现间歇性跛行,则应考虑一些罕见但重要的跛行原因,并应及时进行诊断 [1]。罕见的原因包括血管炎、动脉外膜囊性病变、腘动脉压迫综合征、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髂动脉内纤维化 [1, 2].
盂唇旁囊肿在髋关节中十分少见,既可无症状,也可与外伤、关节囊松弛、退行性病变和髋关节置换术相关 [3, 4]。它们导致神经或血管受压的情况则更加罕见。已有报道指出盂唇旁囊肿可导致股骨静脉(CFV)[5]和坐骨神经[6]受压的少数病例。

发生在关节附近的囊性病灶可分为腱鞘囊肿或滑膜囊肿,而在MRI上无法区分。因此,髋臼盂唇旁囊肿是因其靠近髋臼盂唇而得名。
与盂唇撕裂相关的盂唇旁囊肿如果不进行干预,通常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大,从而增加神经血管受压的风险。关节镜下清创或囊肿外科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 [5, 7, 8]。在本例中,尚未进行评估盂唇撕裂的MRI检查,但该检查对于完整评估和指导治疗非常重要。

已有文献报道盂唇旁囊肿导致外周静脉 [5]、动脉 [9] 和神经 [6, 8, 9] 受压的情况。Bystrom等人曾报道过唯一一例因盂唇旁囊肿导致股总动脉(CFA)及股总静脉(CFV)受压的病例。其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推测是由于股骨头与髋臼之间失去正常对合,导致关节内压力升高,使滑液经由盂唇撕裂处被迫进入并形成囊肿 [4, 7]。对于关节周围腱鞘囊肿和盂唇旁囊肿的非手术治疗包括影像引导下穿刺抽吸,但复发率可高达44% [8]。
通常在肩关节和膝关节,关节镜下清创和囊肿清除的复发率更低,同时能够缓解神经血管受压 [8]。

在本例中,患者选择了非手术方式,通过CT引导下行囊肿抽吸并减轻对动脉的压迫。随后在4周后的随访中,患者的髋部疼痛和跛行症状已完全缓解。

鉴别诊断列表

髋臼盂唇旁囊肿导致的CFA受压
肿瘤对CFA的外部压迫
对CFA的直接创伤
对CFA的介入治疗

最终诊断

由髋臼盂唇旁囊肿导致的股总动脉受压

图像分析

髋臼盂唇旁囊肿(白色箭头)可见压迫右侧股总动脉(CFA)

icon
可见髋臼盂唇旁囊肿(白色箭头)压迫右侧CFA。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轴向CT

icon
轴向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