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来到门诊时,在肱骨内侧区域可见一个孤立的、无症状的 2 × 2.5 厘米结节。该病灶数年前出现,但在最近数月内逐渐增大,形成一个可触及的皮肤肿块,并伴有红色改变。
使用线阵高频(13MHz)探头并配合足量超声耦合剂对该病变进行超声检查,以避免探头与皮肤直接接触。结果显示皮肤各层结构清晰可见。可触及的病灶位于真皮层并向皮下组织延伸,在灰阶成像中表现为同时具有实性与囊性成分的混合回声肿块。该肿块大小为2.2×1.5 cm,未见微钙化。(Fig. 1) 在彩色、多普勒能量及eFlow成像模式下,可见肿块外围及实性部分均有明显血流信号。(Fig. 2) 手术将病变完整切除后,组织学确诊为汗腺瘤(hidradenoma)。(Fig. 3)
透明细胞或结节性小汗腺瘤是一种源自小汗腺的罕见皮肤良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在四十岁左右和女性患者中略有偏好。小汗腺瘤通常位于头部、面部、四肢和躯干。[1, 2, 3] 关于位于乳房的病例在文献中报道数量有限。这种肿瘤通常位于真皮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并被正常表皮覆盖。可能出现皮肤增厚、溃疡或浆液性分泌物等症状。[1]
由于该疾病整体上较为罕见,而且大多数病灶通过手术切除并基于组织学进行诊断,影像学表现很少见于文献报道。[3] 超声是评估任何可触及软组织肿块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小汗腺瘤也不例外。乳腺X线成像亦可用于评估乳腺病变。小汗腺瘤在超声上表现为单个、边界清晰、呈圆形的结节,大小约为0.5 cm至3 cm。在回声特征方面,小汗腺瘤通常表现为囊性病灶伴有壁内实性结节,或是带有低回声区的实性肿瘤。彩色多普勒技术颇为有用,可显示实性病灶或复合性肿块内壁实性结节的高血流信号。小汗腺瘤的回声特征还可能因钙化或代表出血性改变的高回声区而更加复杂。[1, 2, 4] 所有这些超声表现都已证实与组织学发现相符。[3]
在MRI上,小汗腺瘤表现为皮下的复合性囊实性病变,在T1加权像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呈中等至高信号强度。与超声类似,病灶的囊性部分若出现出血性改变,则会通过改变信号强度而使其外观更为复杂。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该肿瘤的实性部分会呈现增强。[1, 2] 小汗腺瘤的囊性部分有时会显示液体水平。[2]
小汗腺瘤极少发生恶性转化。[1, 5] 小汗腺瘤与恶性小汗腺腺瘤的鉴别主要取决于后者的侵袭性局部生长和远处转移。小汗腺瘤的治疗包括彻底的手术切除并确保切缘干净,以防止因切除不彻底而导致肿瘤残留及复发。[1]
虽然很少进行影像学检查,但对于存在实性和囊性成分、且血供丰富的皮下复合性病变,应将小汗腺瘤纳入鉴别诊断范围。
汗腺腺瘤
1. 本例患者为 64 岁男性,皮肤处可触及单发结节,位于肱骨内侧区域,大小约 2 × 2.5 cm。
2. 超声图像显示:该病变呈相对清晰边界的结节,内部可见实性与囊性成分并存;局部可见回声不均、可能有出血或囊变的区域。
3. 彩色多普勒显示结节内血流信号较丰富,提示其中存在实性高血供部分。
4. 组织病理学图片可见汗腺来源的细胞增生,整体符合良性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基于上述影像表现与病理提示,需考虑以下可能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演变、超声与病理学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结节性(透明细胞)汗腺腺瘤(Hidradenoma)。
该病变为良性汗腺来源肿瘤,少见恶变。综合患者目前病灶局限、无侵袭及远处转移迹象,符合良性特征。
1. 治疗策略:
(1)手术治疗:建议在充分评估下进行完整的手术切除,确保切缘干净以降低复发风险。
(2)病理随访: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排除罕见恶性成分。一旦发现恶性征象,则需进一步的综合治疗。
(3)预后:一般预后良好,若切缘清晰,复发率较低。
2. 康复/运动处方:
(1)术后近期(1~2 周):在伤口愈合期内,注意局部保护,避免过度牵拉。可进行患肢功能性活动,如轻度曲伸练习,促进血液循环。
(2)术后恢复期(2~6 周):逐步增加肢体活动范围和强度,如行肩关节及肘关节的主动活动,避免粘连。频率可为每周 3~5 次,每次 20~30 分钟,强度以不引发明显疼痛为度。
(3)术后强化期(6 周以后):在确保切口愈合良好、局部无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可酌情增加上肢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轻重量训练器械),每周 3 次左右,每次锻炼 20~40 分钟,结合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以加强体能与肌力。
(4)注意事项:若患者出现切口疼痛加重、皮肤红肿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任何新症状须得到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具体诊治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专业医疗评估后确定。
汗腺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