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性假肿瘤

临床病例 12.05.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7岁,男性
作者: Cátia Esteves, Francisco Rego Costa, Daniela Pinto, Maria Conceição Guerr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7岁的男青年,既往有血友病A病史,右膝疼痛已持续六个月。无外伤史。体格检查仅显示膝关节肿大,无炎症体征。

影像学表现

对膝关节进行了正位放射学检查,显示在胫骨内侧干骺端存在一个膨胀性透亮病变,边界清晰,并伴有皮质侵蚀(图1)。
随后进行了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显示在骨膜下可见信号不均匀的病变。在T1加权成像(有与无脂肪抑制序列)中可见高信号区,与亚急性出血相符。可见骨膜抬起,局部侵蚀以及向软组织的扩展。矢状位T2加权脂肪饱和图像显示线状低信号区,提示含铁血黄素沉积(慢性期出血)。静脉注射钆剂后可见周边对比增强。病变邻近的骨髓信号增强,与反应性水肿相符(图2)。本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病情讨论

血友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由凝血因子缺乏所致。该病主要发生于男性,并通过女性传播。该疾病的两种常见类型,A型血友病和B型血友病(分别由于凝血因子VIII和IX缺乏所致),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发现方面相似。
该病的特征性表现是出血,尤其是关节出血或软组织出血。血友性假瘤是一种少见并发症,由肌肉骨骼系统反复慢性出血所致,约有1-2%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此种情况 [1-5]。
这些病变可位于骨内(骨髓腔内或骨膜下)或软组织内(肌内或肌外)。最常受累的骨骼依次为股骨、骨盆骨、胫骨和手的骨骼 [1-5]。
临床上,患者通常表现为无痛的进行性增大肿块,有时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此外,患者也可因急性出血而就诊,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性体征,以及继发性并发症(如骨折或神经血管受压)[1-5]。
在X线片上,骨性假瘤通常表现为具有清晰边界的溶骨性病变。然而,当病变体积较大时,可能会完全替代部分骨段,并表现出更具侵袭性的外观。
骨膜下受累表现为骨膜被向外抬起而与骨皮质分离。骨髓腔仍保持完整。皮质侵蚀及向软组织内的扩展同样常见,可在影像上模拟尤文氏肉瘤等侵袭性病变 [1-5]。
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识别病变的出血性质,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中可见信号混杂的低、高信号区,对应不同阶段的血液降解产物。可能存在信号在T1和T2加权图像均呈低信号的纤维包膜,此纤维囊膜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可增强。由于炎症反应,邻近骨髓腔的骨髓水肿也可能出现。尽管MRI的发现对该病并非特异,但在相应的临床背景下可做出诊断,从而避免活检及随之而来的严重并发症风险 [1-5]。
若假瘤被早期诊断并且病变仍然较小,临床处理(包括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和制动)可能已足够。然而,当病变范围广泛,甚至累及神经血管结构时,有时只能选择手术治疗。最终,可能需要截肢作为唯一的手术选择 [5]。

鉴别诊断列表

血友病性假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尤文肉瘤
转移
骨髓炎

最终诊断

血友病性假瘤

图像分析

右侧的前后位X线片

icon
右侧前后位X线片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
icon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