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硬纤维瘤

临床病例 26.05.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0岁,男性
作者: Naval-Baudin P, Grassi Zamora C, Hernández-Gañan J, Narváez J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0岁的男性,出现左锁骨上区包块在1个月内快速增大的病史。体格检查显示左臂内侧面感觉减退和异常感觉。患者未报告体重减轻或其他症状。

影像学表现

进行MRI检查,显示在左侧颈段下部可见一个软组织肿块,在T1和T2加权成像中信号较低,在STIR序列中信号中等,并在对比剂注射前后的THRIVE成像中可见明显强化。

轴位图像显示病灶内部局部区域信号减低,而在冠状面图像上对应为从颅侧至尾侧穿过病灶的极低信号带状影。

病灶最少程度地延伸至左侧椎间孔。肿块与椎体右前外侧缘相接触,并在局部可见小范围的皮质破坏。

进行了CT引导下穿刺活检。

病情讨论

A. 背景:
硬纤维瘤(或深部纤维瘤病)是肌肉、筋膜或腱膜结缔组织中的一类成纤维细胞肿瘤。最常见于25-35岁的成年人,在某些情况下与第20号和第8号染色体三体性相关 [1]。

B. 临床观点:
根据肿瘤的部位,可将其分为腹腔内、腹部和腹腔外硬纤维瘤。

腹腔内硬纤维瘤可发生于肠系膜或盆腔。肠系膜硬纤维瘤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Garner综合征)相关(但并非唯一关联)[1-4]。

腹部硬纤维瘤累及腹壁,主要侵犯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多见于妊娠期间、产后一年内或口服避孕药期间的女性 [1, 2]。

腹腔外硬纤维瘤累及筋膜和肌肉,依次好发于肩部、胸壁、背部、髋部和膝部。诊断时常为巨大肿瘤(>5 cm),生长迅速且极具侵袭性。患者越年轻,硬纤维瘤的侵袭性越强;20岁以下患者的复发率高达87%,而20岁以上患者的复发率约为20% [1]。

C. 影像学观点:
MRI最能显示腹腔外硬纤维瘤的组织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见沿筋膜或肌肉轴扩展的大块浸润性边界肿瘤,常表现为“筋膜尾”征(80%)[1, 3, 5]。
其信号不均一,随着时间推移依据组织成分而变化。早期肿瘤细胞密度更高,T2W信号较高;后期肿瘤胶原成分更显著,T2W信号较低 [3-6]。增强扫描通常表现为中度至高度强化 [1, 3]。此类肿瘤的典型征象为纵向低信号纤维条带(可见于高达86%的病例,“黑色手指”征),病理检查对应于纤维束 [1]。

D. 预后: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进行手术治疗,尽管复发率很高。若手术无效,则可采用放射治疗,同样可用于预防复发 [2, 4-6]。

E. 要点:
腹腔外硬纤维瘤是生长快速、局部侵袭性强的肿瘤(不发生转移)。
它们常沿筋膜和肌肉平面生长,常可见“筋膜尾”征。
肿瘤由纤维成分构成,通常在T1W上信号较低,T2W信号多变,并具有明显对比增强。
肿瘤内的纤维束常表现为沿筋膜或肌肉轴分布的线状低信号带。

鉴别诊断列表

成纤维性间叶组织增生,无细胞异型性:胸腔外硬纤维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纤维肉瘤
致密钙化肿块
滑膜巨细胞瘤
低级别纤维黏液样肉瘤

最终诊断

纤维母细胞性间叶组织增殖,无细胞异型性:胸廓外硬纤维瘤

图像分析

磁共振成像(MRI)- 短T1反转恢复序列(STIR)

icon
核磁共振成像—短T1反转恢复序列
icon
磁共振成像 - 短时反转恢复
icon
磁共振成像 - 短TI反转恢复序列
icon
磁共振成像 - 短T1反转恢复

磁共振成像 - 冠状位 THRIVE 增强后

icon
磁共振成像 - 冠状位THRIVE对比增强后
icon
MRI - 冠状位THRIVE对比增强扫描

CT引导活检

icon
CT引导下活检

磁共振成像 - 轴向 T1 自旋回波序列

icon
磁共振成像 - 轴向T1自旋回波
icon
磁共振成像 - 轴向 T1加权自旋回波
icon
磁共振成像 - 轴位T1加权自旋回波
icon
磁共振成像 - 轴位 T1SE
icon
磁共振成像 - 轴位 T1 自旋回波

磁共振成像 - 冠状位 T2 加权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冠状位 T2 加权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 冠状位T2加权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 冠状位T2加权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 冠状位 T2 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 THRIVE序列对比剂注射前后增强

icon
磁共振成像 - THRIVE 对比增强前后
icon
MRI - THRIVE对比剂注射前后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