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女性,在扭伤后持续出现后踝和外踝疼痛已达7个月。既往有舟骨骨折及塌陷(2年前),为车祸所致。
踝关节PD加权、未脂肪抑制的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MR图像显示距骨整个后突发生骨折,累及内侧和外侧结节。后距腓韧带及后关节囊未见异常。
距骨后突由内侧和外侧结节组成,中间有一条沟,拇长屈肌(FHL)肌腱穿过此沟 [1]。距骨后突骨折仅在病例报告或病例系列中有描述,因而难以对其常见表现、病因及相关症状进行概括 [2]。此外,此类骨折通常仅累及内侧或外侧结节的单独骨折,很少出现同时累及两侧结节的骨折 [3]。
已有文献报道,与该骨折相关的拇长屈肌腱损伤及距下关节脱位。由于FHL肌腱位于两侧结节之间的沟内,在重复跖屈或后踝撞击过程中易损伤,导致滑膜炎 [4]。此外,骨折片移位可能导致该肌腱嵌夹于骨折片之间,导致愈合不良 [5]。虽然极为罕见,但也有文献报道合并距下关节脱位的距骨后突骨折 [6, 7],其可能的机制为强制性跖屈和内翻 [7]。
无论是内侧或外侧结节的骨折,均可表现出踝关节撞击的症状,而两侧结节骨折常被误诊为踝关节扭伤 [8]。对于位于距骨后部的骨折碎片,不应将其轻易视作一种正常变异,如三角骨(os trigonum)[9]。除了三角骨之外,外侧结节延长或Stieda's过程也可能导致后踝撞击症状,但该情况通常并无骨折的证据。尽管常规X线可能显示副骨核和Stieda's过程,但仍需进一步评估以确定它们是否真正为症状来源。CT能够显示常规X线无法察觉的骨折,而MRI则可揭示其他内部结构异常,如后侧韧带或后关节囊病变 [10]。
对于两侧结节的骨折,通常采用不负重及固定等保守治疗 [9, 10]。若骨折片移位、碎片较大或持续疼痛超过6个月,需要考虑手术复位并内固定 [8]。此外,对于运动员或活跃人群(如单板滑雪者和攀岩者)来说,早期识别并手术治疗此类骨折至关重要,因为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可能导致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的早发性关节炎 [7]。
距骨整个后突的症状性不愈合骨折
根据提供的病史与图像(包括MRI以及示意图),主要影像学特征包括:
基于患者反复外踝后侧疼痛、既往扭伤史、MRI所见后突区域骨折嫌疑以及FHL腱沟受累可能,提出以下潜在诊断:
综合患者7个月持续性踝部疼痛、既往外伤史与MRI显示的距骨后突受累情况,最可能诊断为:
“距骨后突骨折(合并可能的FHL腱沟受累)”。
若要进一步明确骨折块大小及移位程度,可考虑加做CT重建评估。如仍有诊断疑问,可择需进行关节镜评估。
基于此诊断,治疗与康复方案应因人而异。对于本例患者:
在患者恢复期与后续康复过程中,可参考FITT-VP原则(频度、强度、时间、类型、进阶与个体化):
需结合患者骨骼质量、心肺耐力以及踝关节稳定性逐步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若出现疼痛加剧或新症状,应及时就医或调整方案。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与病史提供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断与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治疗及康复方案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在专业医疗团队指导下进行。
距骨整个后突的症状性不愈合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