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3岁的女性因双下肢疼痛性发红和肿胀不断加重,同时炎症实验室指标升高,经急诊科入院。她有难治性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史。
由于临床怀疑骨髓炎,进行了锝-99m 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检查以排除该病。结果显示在胫骨远端和腓骨周边双侧均有明显的示踪剂摄取(图 1a 和 1b)。随后对下肢进行的 MRI 成像(图 2a、2b、2c 和 2d)未见骨髓有明显异常。早前的 CT 成像显示胫骨远端和腓骨存在平滑、波浪状的骨膜反应,与先前提到的示踪剂摄取增高区域相一致,同时伴有软组织水肿以及有静脉曲张和静脉石(图 3、4a 和 4b)。
背景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现存最常见的医学状况之一,据报道其患病率可高达60% [1]。它可被定义为“(任何)静脉系统存在长期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并通过症状和/或体征表现,提示需要进行调查和/或护理” [2]。尽管CVD的完整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慢性静脉高压被普遍认为是其主要原因 [3]。
临床观点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临床影响可能很小,也可能导致更显著的症状,比如疼痛和肿胀,或在晚期病例出现静脉性下肢溃疡时的皮肤改变 [4]。溃疡的细菌感染可导致蜂窝织炎,当从浅表组织向骨扩散时会引起骨髓炎 [5]。临床特征常难以区分浅表和更深层的肌肉骨骼感染。通常需要多模式影像检查来做出可靠的诊断,并为临床管理提供指导 [6]。
成像观点
慢性静脉瘀滞可因长期炎症和/或间质静脉压升高而引起实质性的骨膜反应 [7,8]。影像表现为平滑、波浪状的弥漫性或多发性骨膜成骨区,通常位于下肢,通过X线或CT检查最易显示。使用锝-99m MDP的骨显像显示局限于骨膜的摄取增加,而骨髓炎则可能累及更深层的骨结构 [9]。MRI检查显示骨髓内部无信号改变,有助于与骨髓炎相鉴别。虽然并非总能观察到,但确诊线索包括广泛的皮下水肿和静脉曲张中的静脉石 [8]。
要点
在下肢出现的平滑、波浪状骨膜反应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中常见的良性表现,但在骨显像中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骨髓炎。
已经获得了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的骨膜反应
根据提供的下肢骨显像、CT 及 MRI 等影像,可见双侧胫骨(尤其在胫骨干及邻近骨皮质处)存在连续性、平滑且呈波浪状的骨膜反应,局部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摄取在骨膜表面集中,未见明显深部骨髓信号或结构破坏。MRI 显示骨髓内无明显异常信号,多数改变局限于骨膜与软组织水肿。双下肢软组织可见明显水肿征象,部分小腿皮下可见扩张静脉、曲张静脉栓子或钙化(可能为血栓钙化)。影像上暂未见典型的骨质侵蚀、破坏或髓内信号改变,亦无明确局部骨折线。
结合患者 73 岁高龄、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病史、临床表现及上述影像学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的骨膜新生(静脉性骨膜炎)”,而非骨髓炎或其他恶性病变。
针对本例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应从减轻下肢水肿、促进静脉回流及防止感染入手,主要措施包括: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影像与简要病史进行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具体诊断、治疗及康复方案应结合患者完整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业医师。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的骨膜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