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2岁男性,具有反复椎体棘球蚴囊肿病史,前往急诊科就诊,因过去14天下肢功能下降、步态不稳,并出现大小便失禁。检查时发现腰椎压痛及双下肢神经功能缺失,未报告外伤史。
胸腰椎X线显示多次脊柱手术的迹象,并可见植入的手术材料,但未见导致急性恶化的明显原因(图1a 和 1b)。MRI 显示从 Th12 至 L2 范围内存在大范围多囊性肿块,伴有 L2 椎体后部结构的显著囊性改变,明显向后压迫硬膜囊(图2a 和 2b)。在一年的时间里,L2 椎体后部的囊性改变逐步加重,导致严重椎管狭窄,脑脊液被完全移位,并在 L2 椎体水平压迫脊髓(图3)。
人类棘球蚴病(包虫病)是一种由家犬传播的绦虫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尤其在地中海地区较为常见 [1]。
包虫病主要累及肝脏;脊柱累及较为罕见,仅占病例的0.2–1% [2]。 脊柱的疾病过程通常超出椎体范围,表现为椎外软组织囊性包块,累及椎旁软组织、椎间盘、椎管及其脊髓,以及椎后结构 [3]。根据解剖位置,Braithwaite和Lees将脊柱棘球蚴病分为五型:髓内型(1型)、髓内硬膜下型(2型)、硬膜外椎管内型(3型)、椎体型(4型)和椎旁型(5型);然而,不同类型可同时存在 [3]。
诊断包虫病需要综合方法,结合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以实现准确识别[1]。症状可表现为背痛、肢体无力、神经根病、脊髓病或病理性骨折 [3,4]。
普通X线和CT扫描可有效显示骨质破坏,而MRI是首选的诊断方式,因为其对发现囊肿具有高敏感度,并能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2,3,5]。
脊柱疾病的关键MRI表现包括多个充满液体的囊性病变,伴有薄壁隔膜,类似成串葡萄,同时在椎旁肌肉内可见大型球形囊性病变。这些囊肿在T1加权像上通常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并在对比增强后显示轻微的周边强化。多房性囊肿可能提示存在子囊,它们生长缓慢,因此周围骨质表现为囊式扩张且可被拉伸,边界平滑且常伴有硬化表现。这些MRI征象对于将棘球蚴与其他病变区分至关重要,因为活检或囊肿穿刺存在高传播风险和/或过敏性反应风险而不被推荐。当诊断仍不确定时,可进行血清学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本例患者的病史和MRI所见强烈支持既往包虫病的进展,血清学检测亦呈棘球蚴阳性进一步证实。随后,通过对切除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了该诊断 [2,3,5]。
当前治疗方案包括行外科手术切除以减压并切除囊肿,通常需联合驱虫药物。尽管已具备可行的治疗手段,脊柱棘球蚴病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这主要与囊肿具有侵袭性以及手术过程中较高的破裂风险有关,因而强调了早期、术前识别和长期随访的重要性,且最好使用MRI进行监测 [3,5,6]。
要点提示
在流行地区,对于出现背痛和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尤其是MRI显示囊性病变时,应考虑脊柱棘球蚴病的可能性。
在整个手稿及相关文件中,所有患者数据均已彻底匿名化。
因包虫囊肿病进展导致的脊柱压迫
根据所提供的影像(包括X线和MRI图像)及既往手术史,可观察到腰椎节段内固定装置及椎体间融合器,提示患者曾接受过腰椎手术治疗。影像上可见腰椎局部有多发囊性病变,部分累及椎体周围软组织,并可在MRI序列中呈现如下特点:
结合患者长期反复腰椎不适及功能障碍,X线可见内固定物周围骨性结构有一定改变,局部椎体病变部位并无典型的骨质广泛破坏或新生骨质增生,但囊性病变范围较大,提示可能与原有疾病复发或进展相关。
鉴于患者既往有椎体棘球蚴(包虫)感染史,且影像上多发囊性病变符合脊柱包虫病的典型特征。以下为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列表:
结合患者的既往椎体棘球蚴感染病史、当前的神经功能障碍(下肢功能下降、行走不稳、大小便失禁等)、影像学多房囊性病变表现,以及血清学、术中组织学或病理证据,综合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
脊柱棘球蚴病(椎体包虫病)复发。
对于脊柱棘球蚴病的治疗主要包括:
手术前后及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的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和安全性原则。以下为示例性指导: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症状及影像学变化。如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评估;对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或骨质疏松)的患者,须对应调整运动强度并加强防护。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提供之医学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线下面诊与指导。实际诊疗方案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制定。
因包虫囊肿病进展导致的脊柱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