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患者主诉慢性下腰痛(至少持续1年),目前疼痛已扩散至右下肢。由于疼痛逐渐加重,遂进行影像学检查。
- CT检查结果
在脂肪基质组织中可见垂直走向的条纹状结构,代表强化的小梁。这一典型特征在轴向CT上称为“波点征”(可见多个点状),在矢状面上称为“灯芯绒征”。(图1, 2)
- MR检查结果
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可与血管性病变相关。(图3a)
注意可见低信号的垂直条纹(在所有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在CT图像中也有所体现,可能代表强化的小梁。(图3b)
对比剂注射后,病变显著强化(与血管性病变相符)。(图3b, 3c)
- CT引导下活检:由于临床症状恶化,进行了核心针活检,证实为血管性病变。(图4)
- 血管造影:在减压手术前需要进行栓塞处理。(图5)
- 背景 [1, 2]
骨性血管瘤相当常见,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椎骨(胸椎和腰椎)以及颅骨。
椎体血管瘤由血管组成,血管周围由内皮细胞包绕,并浸润骨髓腔。通常它们局限于椎体内,但有时可扩展至椎体后部结构(非典型表现)。
- 临床意义 [1, 2]
大多数椎体血管瘤无症状。偶尔可压迫脊髓、神经根(多见于年轻成人),或者出现软组织受累或病理性骨折(侵袭性血管瘤)。
高血管性的血管瘤即使在没有脊髓受压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与脊髓内血流障碍有关)。
- 影像学视角 [2, 3, 4]
X线表现:溶骨性病变,可见粗大的骨小梁(典型的“灯芯绒”样外观)。椎体塌陷。
CT表现:垂直走向的条纹,代表增强的骨小梁。这个典型特征在轴位CT上称为“波点征”(多处点状表现),在矢状面称为“灯芯绒征”。侵袭性血管瘤可出现非典型表现,如溶骨区、骨小梁不规则及软组织膨胀。
MRI: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通常表现为高信号强度,这是由于内含脂肪、高度血管化和间质水肿所致。
在T1加权图像上出现不典型的低信号强度,可能与更活跃、具有侵袭性行为的病变有关(图3a)。不典型的血管瘤在MRI上可能呈现异质性表现(缺少脂肪且血管成分更多)。
血管瘤内可见低信号强度的垂直条纹(在所有序列上均为低信号),代表粗大的增强骨小梁(图3b)。
对比剂注射后,大多数病灶可被增强(图3c)。
- 预后 [1]
由于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不需要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病灶,放射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或栓塞可能有用。栓塞在手术前(如减压手术)有助于减少术中失血,同时也可作为有效的止痛治疗。
要点总结
- 骨性血管瘤多见于椎体。
- 它们通常无症状。
- 偶尔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或出现软组织受累(侵袭性血管瘤)。
- 在减压手术前进行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失血。
- 栓塞也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治疗方法。
侵袭性椎体血管瘤
基于提供的CT及MRI图像,可见以下特点: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腰痛并放射至右下肢)以及影像学表现,以下为主要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22岁)和主要症状(慢性下腰痛并放射至右下肢)、影像学表现(CT“polka-dot”征,MRI呈T1、T2高信号并可见小梁样低信号区),最可能的诊断是:
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
若临床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明显神经压迫症状,建议进一步行血管造影评估病变血管分布,或考虑在必要时进行活检及外科干预。
对于绝大多数椎体血管瘤患者,若病变无明显神经受压或严重骨质破坏,采取保守治疗及定期影像随访即可。若出现症状加重或脊髓、神经根压迫征象,可考虑以下治疗策略:
鉴于患者腰椎已有病变,运动处方应在医生或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避免进一步损伤。
本分析报告仅基于现有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及专业医生的建议。若病情变化或有疑问,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与康复。
侵袭性椎体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