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椎体血管瘤

临床病例 25.07.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2岁,女性
作者: JA Prat-Matifoll, A Rivas Garcia, L Casas Gomila, C Torrent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22岁患者主诉慢性下腰痛(至少持续1年),目前疼痛已扩散至右下肢。由于疼痛逐渐加重,遂进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表现

- CT检查结果

在脂肪基质组织中可见垂直走向的条纹状结构,代表强化的小梁。这一典型特征在轴向CT上称为“波点征”(可见多个点状),在矢状面上称为“灯芯绒征”。(图1, 2)

- MR检查结果

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可与血管性病变相关。(图3a)
注意可见低信号的垂直条纹(在所有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在CT图像中也有所体现,可能代表强化的小梁。(图3b)
对比剂注射后,病变显著强化(与血管性病变相符)。(图3b, 3c)

- CT引导下活检:由于临床症状恶化,进行了核心针活检,证实为血管性病变。(图4)

- 血管造影:在减压手术前需要进行栓塞处理。(图5)

病情讨论

- 背景 [1, 2]

骨性血管瘤相当常见,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椎骨(胸椎和腰椎)以及颅骨。
椎体血管瘤由血管组成,血管周围由内皮细胞包绕,并浸润骨髓腔。通常它们局限于椎体内,但有时可扩展至椎体后部结构(非典型表现)。

- 临床意义 [1, 2]

大多数椎体血管瘤无症状。偶尔可压迫脊髓、神经根(多见于年轻成人),或者出现软组织受累或病理性骨折(侵袭性血管瘤)。
高血管性的血管瘤即使在没有脊髓受压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与脊髓内血流障碍有关)。

- 影像学视角 [2, 3, 4]

X线表现:溶骨性病变,可见粗大的骨小梁(典型的“灯芯绒”样外观)。椎体塌陷。

CT表现:垂直走向的条纹,代表增强的骨小梁。这个典型特征在轴位CT上称为“波点征”(多处点状表现),在矢状面称为“灯芯绒征”。侵袭性血管瘤可出现非典型表现,如溶骨区、骨小梁不规则及软组织膨胀。

MRI: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通常表现为高信号强度,这是由于内含脂肪、高度血管化和间质水肿所致。
在T1加权图像上出现不典型的低信号强度,可能与更活跃、具有侵袭性行为的病变有关(图3a)。不典型的血管瘤在MRI上可能呈现异质性表现(缺少脂肪且血管成分更多)。
血管瘤内可见低信号强度的垂直条纹(在所有序列上均为低信号),代表粗大的增强骨小梁(图3b)。
对比剂注射后,大多数病灶可被增强(图3c)。

- 预后 [1]

由于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不需要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病灶,放射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或栓塞可能有用。栓塞在手术前(如减压手术)有助于减少术中失血,同时也可作为有效的止痛治疗。

要点总结

- 骨性血管瘤多见于椎体。

- 它们通常无症状。

- 偶尔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或出现软组织受累(侵袭性血管瘤)。

- 在减压手术前进行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失血。

- 栓塞也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治疗方法。

鉴别诊断列表

侵袭性椎体血管瘤
转移瘤
血管母细胞瘤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淋巴管瘤
骨的佩吉特病
多发性骨髓瘤

最终诊断

侵袭性椎体血管瘤

图像分析

诊断性CT

icon
诊断CT
icon
诊断性CT
icon
诊断性CT

诊断性CT

icon
诊断性CT
icon
诊断性CT
icon
诊断性CT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减压手术前进行栓塞

icon
减压手术前进行血管栓塞术

CT引导下活检

icon
CT引导下活检
icon
CT引导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