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2岁的男性接受了骶骨磁共振成像检查,以进一步研究在因其他原因而进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中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骶骨骨病变。
腹部X线显示左侧上部椎间孔边缘显影不清,未见其他相关骨质异常(图1)。
CT图像显示一处偏心的骶骨骨质病变,主要呈脂肪低密度(图2),病变内可见营养不良性钙化和明显的骨小梁,周围包绕一圈薄薄的硬化骨。该病变导致骶骨翼膨胀但未破坏皮质,并延伸至骶髂关节的关节面而无关节受累(图3)。
MR图像显示病灶在T1和T2加权像上与皮下脂肪等信号强度,病变内可见低信号骨小梁散在分布,不规则的内部低信号钙化以及一个与脂肪坏死相符的小囊性区。
STIR及脂肪抑制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显示该病灶信号强度均匀抑制,符合其脂肪成分。
MR图像上未见相关的骨外软组织肿块或骨髓水肿(图4和图5)。
骨内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原发性骨肿瘤。它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变,但实际上可能比此前报道的更为常见。近年来,随着MR和CT成像技术的日益普及,其诊断率有所提高[1]。
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更常见于中年患者,且在男性中略多见。
骨内脂肪瘤最常见的部位是下肢[2],主要见于股骨粗隆间区、胫骨和跟骨,但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位于骶骨的骨内脂肪瘤报道病例非常少。
骨内脂肪瘤可引起疼痛或肿胀等症状,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偶然发现[1],正如我们病例中的情况。
该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3]。
Milgram将骨内脂肪瘤分为三个阶段[4]:
Stage 1: 由存活的脂肪细胞构成的实性病变
Stage 2: 脂肪坏死和钙化区域并存在存活的脂肪细胞
Stage 3: 病变出现完全或近乎完全的坏死,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囊肿形成以及反应性新骨形成。
在X线片上,骨内脂肪瘤通常表现为界限清晰、呈良性特征的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常有薄薄的硬化边缘[2]。可见骨的膨胀性重塑。肿瘤可伴随不同程度的钙化或成骨,这些钙化或成骨可能相当广泛。在病灶内部可能出现周缘骨嵴,导致分隔样外观。
CT和MR成像可以显示病灶内的脂肪成分,这是诊断骨内脂肪瘤[2]并将其与其他肿瘤区分开来的关键。脂肪成分在CT图像上表现为脂肪密度,在MR图像上表现为与皮下脂肪相似的脂肪信号强度。周边或中心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或成骨[2]。随着病变演变,可能出现纤维增生和囊性变,这些改变可能成为主要表现。囊性区域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区,在MR图像上出现液体信号,并可能被一圈成骨包绕。
我们的病灶在CT和MR成像上明显呈现脂肪组织的典型特征,符合骨内脂肪瘤的诊断。
恶性转变并不常见[5]。通常不需手术治疗,但对于有症状的病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骶骨骨内脂肪瘤
1. 在CT图像上,可见骶骨局部存在一处界限较清晰的骨质透亮性病变,边缘可见较薄的硬化缘。病变内部呈脂肪等密度(CT值约-80~-100 HU附近),并可见少量小片状或线样高密度影,可能提示轻度钙化或骨化。
2. MRI示该骶骨病变在T1加权像曾显示与皮下脂肪相近的高信号,并在T2加权像上亦显示高信号,呈典型脂肪信号特点。局部可见轻微分隔结构及少量散在高信号影,提示局部可能有纤维或坏死样成分。
3. 病变总体边界较清晰,未见明显骨皮质破坏或明显侵及周围软组织征象。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
4. 根据患者提供的影像资料,未提示骨折征象或显著的其他病变。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相对良好。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的基础病史,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1. 骨内脂肪瘤(Intraosseous Lipoma):为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骨内良性肿瘤,影像上可见脂肪密度(CT)或与皮下脂肪相似的MRI信号;可伴有钙化、骨化或坏死等混合影。此病常呈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疼痛。
2. 骨质囊性变/脂肪变性病变:如骨巨细胞瘤后期伴脂肪变,也可能出现部分脂肪信号,但不够典型;且往往伴有更明显的骨质破坏或其他特征。
3. 脂肪-纤维性骨病变(如脂肪-粘液纤维样瘤等):但这些病变通常在影像上还会显现更复杂的软组织成分或更显著的骨改变。
因此,结合病变典型的脂肪密度/信号、较清晰的边界以及对周围结构影响较小的特点,骨内脂肪瘤更符合临床与影像表现。
综合患者年龄、病变的典型脂肪信号特征、边缘硬化状况以及无明显症状等临床信息,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骨内脂肪瘤(Intraosseous Lipoma)。
由于患者目前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若无特殊情况(如疼痛明显、怀疑恶变等),通常无需进一步手术干预,可定期随访观察。若后续出现疼痛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可考虑活检或进一步评估。
1. 观察与随访:
-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常规建议定期门诊随访和影像复查(如6~12个月复查CT或MRI),以监测病变有无明显增大或结构改变。
- 若随访期间出现明显疼痛、骨结构不稳定迹象或疑似恶变,应及时就诊。
2. 外科干预:
- 如出现明显症状,或怀疑存在恶性转变(极罕见)时,可考虑手术(如刮除、病理学检查或植骨等)。
- 但大多数情况下,对明确为骨内脂肪瘤且无症状者不建议常规手术干预。
3. 康复与运动方案:
- 总体原则:对于骨质有潜在病变的患者,运动处方应遵循循序渐进并个体化的原则,以安全稳定为核心。
- 初级阶段(术前或日常维护期):
· 进行低冲击活动,如平地散步、固定脚踏车、太极或轻度瑜伽,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 强调姿势与核心肌群稳定训练,如简易的核心收缩练习,避免重负荷下蹲或跑跳。
- 进阶阶段:
· 如经医师评估骨骼稳定性良好,逐步增加轻度阻力训练(小阻力弹力带练习或哑铃练习),每次8~10个动作,每个动作8~12次,共2~3组,保证动作标准、节奏平缓。
· 可适度增加有氧运动的时间至每次40~60分钟,但仍以低冲击或中低强度运动为主(如游泳、椭圆机训练)。
- 特殊注意:
· 若患者出现腰骶部明显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停止相关练习并复诊评估。
· 避免高冲击、高负重的剧烈运动,以免增加骨折风险。
· 患者若有其他合并症(如心肺功能不佳、骨质疏松等),需征询专科医生并针对性调整运动强度与形式。
- 监测与调整:
· 建议保持运动日志,每周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疼痛或不适,减少运动量或暂停,并与医生沟通。
· 根据体能状态和疼痛情况,循环渐进地增加负荷,力求在安全可控范围内维持肌力与柔韧度。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患者提供的有限资料及影像学信息作初步分析,仅供临床决策参考,不能替代面对面诊疗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到医院就诊。
骶骨骨内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