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女性因持续3天的背部和下肢近端疼痛前往急诊科就诊。症状包括步态不稳、足部感觉异常以及排尿困难。体格检查证实双下肢肌力下降,并发现震动觉不对称。
初步背椎前后位放射检查显示左侧T9/10小面关节肥大。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发现左侧T10小面关节的上关节突存在骨质过度增生,且T9的下关节突出现继发性骨质重塑。因此在髓管内形成显著的压迫并向左侧椎间孔延伸,导致椎间孔及椎管单侧狭窄。
胸椎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硬脊膜外囊左侧出现低信号,累及T9/10水平的小面关节,并对脊髓造成严重压迫。
随后进行了半椎板切除及病变切除术,病理结果证实了上述发现。
颈椎和腰椎小关节肥大伴随多节段性脊柱退变十分常见。然而,这些在胸椎出现的孤立改变并不常见 [1, 2]。同样,与颈椎和腰椎的情况不同,胸椎后方结构的肥大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 [3]。
基于其病因推测,这种骨生成可能是异常的,而非退变性改变,因为它发生在相对年轻且无退行性改变证据的患者身上 [2]。另有学者认为,小关节肥大与先天性异常或发育性发育不良有关 [4]。还有观点提出,这可能是旧时轻微外伤导致的骨化性肌炎及假关节形成 [5]。
后方结构导致脊髓受压的最常见原因包括黄韧带骨化、腰椎双侧小关节肥大以及椎板弓增厚 [6]。
正常后方结构骨化性肥大导致压迫症状的情况十分罕见 [2],然而,在鉴别诊断中我们仍需考虑到它。目前仅有少数胸椎小关节肥大导致压迫症状的病例报告。Deogaonkar曾报道了一例由增厚椎板引起的单侧胸椎管狭窄从而导致脊髓压迫的病例,以及另一例位于两节胸椎椎体之间椎间盘水平处的椎板增厚病例 [7]。
在鉴别诊断中,还应包括所有能引起胸椎节段脊髓受压的病因,其中需要评估是否存在创伤、血肿、脓肿、椎间盘突出、骨及神经肿瘤、转移瘤等。
诊断的关键在于恰当的临床病史与正确的影像学检查序列。
常规X线在怀疑诊断中可提供一定线索,但CT可为骨质病变提供最终且精确的诊断。当存在脊髓与软组织受累嫌疑时,MRI应尽快进行。
治疗方案取决于脊髓受压程度及其临床表现,可能从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不等。在我们这例中,由于小关节及脊柱受累严重,手术治疗势在必行。因此进行了半椎板切除术和切除术,病理学证实了临床和影像学的发现。
综上所述,胸椎小关节肥大是一种罕见且病因存在争议的病理实体,我们需加以识别,从而提供最佳且最恰当的治疗选择。
背侧肥厚的小面关节伴椎管及椎间孔狭窄
基于提供的影像(包括正侧位X线、CT以及MRI序列)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总体来看,在胸椎的后方关节或椎板明显增生、肥厚形成,导致在相应节段出现椎管狭窄,伴脊髓受压。
根据临床症状(下肢乏力、感觉异常、行走不稳、部分排尿困难)及影像发现,以下诊断需纳入考虑: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急性出现的背痛和下肢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后方关节突明显增厚、压迫脊髓),以及术中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骨组织增生特点,可明确:
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胸椎后方关节突肥大伴椎管狭窄导致的脊髓压迫”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示例:
若患者有骨质疏松、高龄或伴随其他基础疾病,需特别强调运动方式的安全性,可考虑增加辅助步行器材或加强他人保护,逐步提升强度,避免跌倒或再次损伤。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的面对面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务必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背侧肥厚的小面关节伴椎管及椎间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