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疼痛、僵硬并伴有卡锁。
平片显示在正常范围内。
磁共振成像显示左侧外侧半月板存在移位的水平撕裂,伴有前角缺损(图1和图2)。外侧半月板根部仍然完整,但移位的碎片已穿过腘窝裂孔,可在腘肌腱后方看到(图3)。
Background: 膝关节半月板的创伤性撕裂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软组织损伤 [1]。与退行性半月板撕裂(对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 [2])不同,创伤性撕裂仍被认为最好采用手术治疗。治疗方式多样,包括直接缝合撕裂处或部分半月板切除术;然而,关节镜技术并不对所有关节腔进行全面检查 [3],而是着重于去除所有游离体并尽力恢复关节面的平滑度。
Imaging perspectives: 从本例可以看出,异常碎片并不总是位于较大的关节腔内,而将这些非常规位置提示给外科医生将尤其有帮助。因此,需要放射科医师对缺失的半月板部分进行全面搜寻,而熟悉膝关节解剖结构将有助于我们制定完整的搜寻思路。外侧半月板通过半月股韧带与胫骨相连,但该半月板的两个束带相互分离,形成约1 cm的间隙,腘肌腱正好由此通过 [4]。这个间隙称为腘肌腱孔,是膝关节后方关节囊中一种正常的解剖薄弱点。它通常临床意义不大,并且在常规关节镜检查中并未包括在内 [3],因此容易被忽视。
Teaching point: 放射科医师必须熟练识别并描述膝关节的详细解剖结构,以帮助外科医生在处理移位的软骨碎片时作出最佳决策。
左侧外侧半月板水平撕裂,并通过腘窝裂隙发生移位。
本例患者为40岁男性,主诉膝关节疼痛、僵硬并伴有关节交锁症状。
从所提供的MRI图像(冠状位及矢状位序列)可见:
1. 外侧半月板出现高信号裂隙,后角部位信号中断,提示存在半月板撕裂。
2. 关节腔内可见异常形态或位置的小片状软组织/半月板碎片,其中一部分碎片位于膝关节后外侧的腘肌肌腱周围区域(即腘肌腱裂孔附近),提示可疑游离或移位的半月板组织。
3. 关节软骨表面总体未见明确大面积缺损,但需警惕局限性软骨面不规则或轻度磨损的可能。
4. 无明显骨挫伤信号或明显韧带断裂征象,大部分韧带结构形态大体保持完整。
5. 关节周围软组织未见显著水肿或肌肉撕裂表现。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交锁、疼痛、活动障碍)、临床检查及MRI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外侧半月板创伤性撕裂并伴有碎片移位至腘肌腱裂孔附近。
如需进一步明确碎片大小、位置以及评估其可修复性,可进行关节镜探查或在手术中直接观察确认。
治疗策略:
1. 手术治疗:对于锁定症状明显、活动受限的创伤性半月板撕裂患者,关节镜手术是主要选择,包括半月板修补或部分半月板切除。若碎片较大或可修复,优先考虑半月板缝合,以尽量保留半月板功能。
2. 保守治疗:若症状较轻、撕裂范围不大或不导致明显机械性卡锁,可先行保守治疗,如使用护膝、减少负重活动及针灸理疗等,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康复/运动处方:
为帮助患者在治疗后尽快恢复功能,可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展Progression、体能Volume):
1. 关节镜术后早期(1~2周):
· 频率:每日2~3次
· 强度:主要以不导致疼痛或肿胀增加的被动活动、抬腿练习为主
· 时间:每次5~10分钟,视耐受度可酌情增加
· 类型:直腿抬高、踝泵运动、缓解肿胀的冰敷等
· 进展:疼痛控制良好后,逐步增加负重和活动范围
2. 术后中期(2~6周):
· 频率:每周3~5天(带指导的功能锻炼)
· 强度:维持中低强度功能性活动,增加肌力训练(如弹力带或轻量阻力)
· 时间:每次20~30分钟,关注膝关节反应
· 类型:坐位或仰卧位屈伸膝关节、轻度下蹲练习等
· 进展:根据关节肿胀及疼痛情况,逐步提高活动度及阻力负荷
3. 术后后期(6周及以后):
· 频率:每周3~4天
· 强度:可逐步恢复中高强度锻炼,如慢跑或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 时间:每次30分钟以上,根据个人耐受度调整
· 类型:稳定性训练(如平衡板)、渐进式力量训练(深蹲、弓箭步)等
· 进展:在保证关节稳定和无明显疼痛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时刻监测膝关节的肿胀、疼痛及活动度。如出现异常疼痛或功能退步,应及时就医,调整康复方案或治疗方式。
免责声明:本分析报告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师的当面诊断及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建议及时咨询专业骨科或运动医学医生。
左侧外侧半月板水平撕裂,并通过腘窝裂隙发生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