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4岁的男子在一年前打板球时左腿曾遭受钝性外伤。几个月后,他在小腿前侧出现了无痛性肿胀。该肿胀在站立和进行肌肉收缩时会增大。
左腿的超声显示覆盖胫前肌的回声筋膜存在一个6毫米的缺损(图1)。在动态检查(图2和4/视频)中,站立及强力背伸足部时,肌纤维通过肌筋膜缺损发生疝出;在仰卧位放松肌肉和分级加压时,该疝出可回纳。左腿的MRI(磁共振成像)显示筋膜存在缺损,并有胫前肌纤维向外突出(图3),且肌肉中无异常信号。
肌肉疝是一种疾病,指覆盖其上的筋膜出现缺损,进而导致肌纤维经此处突出。它常见于年轻人,如运动员、军人以及登山者[1]。其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病因包括筋膜缺损或血管和神经穿通处成为潜在疝出的部位[2,3]。后天性病因通常是外伤所致,可能由于直接撞击或过度使用肌肉造成。医源性肌肉疝可见于为了重建手术而取皮瓣后[1]。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并导致肌肉肥大是一个危险因素。肌肉疝常见于小腿,极少见于大腿和上肢。最常累及的肌肉是胫前肌,也可见于腓骨长肌和短肌、伸指长肌、屈指长肌、小腿腓肠肌以及股直肌[1,3]。
诊断肌肉疝需要高度的临床警觉。肿胀通常无痛,且在肌肉收缩或站立时更明显。疼痛可能与肌肉水肿相关。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初步检查方式,它能明确诊断并排除常见的类似疾病。动态检查结合肌肉收缩与站立位的应用是其额外优势。超声下,筋膜表现为肌肉表面的薄回声带。在肌肉收缩时可发现筋膜缺损;而在放松时,筋膜局部可呈变薄并略有隆起,易被忽视[4]。并非在所有病例中都能观察到缺损[5]。诊断的关键在于肿胀处的筋膜局部隆起和变薄。超声中可见蘑菇样表现(肌肉向浅表凸出,筋膜缺损处较窄)和辐条状改变(筋膜缺损处对高回声脂肪隔有挤压的作用)。疝出的肌肉通常比周围正常肌肉回声更低[1]。磁共振成像能通过显示筋膜缺损来确认诊断。T2/PDFS序列上若见疝出肌肉的高信号提示肌肉水肿。采用快速成像进行动态检查可使缺损更明显[5]。
肌肉疝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和弹力袜支持[3]。手术治疗可通过筋膜切开术进行[1]。由于存在筋室综合征风险,修补缺损并不是首选[1]。
胫前肌疝
患者为24岁男性,左小腿前方出现隆起性肿物。超声检查可见位于胫前肌筋膜处的局部缺损,当肌肉收缩或负重站立时,该处肌肉组织突出于筋膜缺损之上,形成可见的“凸出”影。超声表现为表层筋膜条带连续中断,肌肉纤维透过该缺损伴轻度挤压。MRI扫描上亦可见同一区域筋膜的局部缺损,突出肌纤维信号在T2序列上呈高信号水肿改变,提示该部位肌肉组织因受力而出现微小损伤及渗出。
结合患者年纪、外伤史、局部无痛性隆起、超声和MRI均提示筋膜缺损以及肌肉突出等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左小腿胫前肌区域的肌肉疝。如临床症状不典型或需要进一步确认,可进行动态超声检查(受压及收缩状态)或MRI快速序列扫描,以明确是否存在真正筋膜缺损或其他病变。
治疗策略:
1.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轻微且无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选择弹力绷带或弹力护腿等外部支撑,减少肌肉在收缩时的过度突出,配合休息避免过度运动。
2. 手术治疗:仅在反复发作、疼痛明显或影响运动表现时才考虑。常规做法是筋膜裂口的修补或筋膜成形,但需警惕包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根据文献,部分专家倾向于仅行减压处理,而不对筋膜进行完全缝合,以免造成压力升高。
康复/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1. 运动类型:建议先从低冲击运动(游泳、固定自行车)开始,逐渐恢复涉及下肢负重的运动(如慢走、轻度慢跑),避免高强度或过度扭转动作。
2. 运动频率:初期每周2-3次,间隔足够休息和肌肉恢复,逐渐增加到每周3-5次。
3. 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训练为主,主观感觉略感费力但不至过度疲劳;根据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增加。
4. 运动时间:初期每次20分钟左右,逐步延长到30-45分钟,视个体耐受度而定。
5. 运动方式进阶:如患者能较好完成低强度训练,可逐渐加以轻度力量训练(小腿、股四头肌等),加强局部肌力和肌肉稳定性。
6. 运动量调控:密切关注局部肿胀、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减量或暂停。
7. 安全注意事项:在运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剧、肿物增大或其他不适,需停止训练并就医复查。
本报告基于目前提供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仅供医疗决策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方案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综合评判后实施。
胫前肌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