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患有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的女性患者因发热和神志改变就诊。由于怀疑泌尿道败血症,进行平扫CT检查,结果显示了一个偶然发现。住院期间,她的病情持续恶化。血培养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她在违背医嘱的情况下出院,此后失去随访。
平扫CT显示在右侧耻骨、耻骨联合以及邻近的耻骨肌内存在多个气体囊腔。影像学结果与右侧耻骨的气性骨髓炎相一致。
在骨骼与空气无直接接触(如开放性骨折或近期手术)的情况下出现骨内气体,是气肿性骨髓炎的典型征象 [1, 2]。
Ram等人于1981年首次将骨内气体描述为骨髓炎的新征象 [3]。截至2012年,文献中记录了大约25例气肿性骨髓炎 [4],随后到目前为止仅有少数病例报告。该病是一种罕见形式的骨髓炎,具有潜在的生命危险,及早诊断对于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Luey及其同事在对25例病例报告的广泛回顾中指出,该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1岁,男女患病无明显差异 [4]。糖尿病或恶性肿瘤等潜在合并症是强烈的易感因素。大多数感染经血行传播 [4]。然而,也有少数气肿性骨髓炎病例是由腹腔源、腹部或脊柱手术、或软组织感染扩散而来 [4, 5]。该感染可为单一病原体或多种病原体感染,最常分离到的病原体通常是厌氧菌或肠杆菌科成员 [4]。
影像学上,气肿性骨髓炎的特点是骨内及相邻软组织内出现气体泡。晚期病例可能出现骨内或软组织脓肿。这些表现尤其在早期阶段,平片检查可能难以发现。CT对于检测早期感染迹象如气体具有极佳的敏感性,而MRI则有助于更好地显示骨髓信号异常和软组织改变。
在影像学上需要与真空现象进行重要的鉴别,该真空现象多见于脊柱退行性病变,较少见于骨坏死、椎体塌陷或恶性肿瘤。进行区分至关重要,因为气肿性骨髓炎最常累及椎体,其次是骨盆和下肢骨骼 [4]。Feng等人描述了一些可将脊柱真空现象与感染性气体区分的特征 [6]。在非感染性情况下,气体分布呈线状、边界清晰、带状或三角形,而在感染性情况下,气体分布不均匀、呈泡沫状,并可向邻近软组织延伸 [6]。另一方面,在四肢骨骼中出现骨内气体则是气肿性骨髓炎的典型征象。
气肿性骨髓炎与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明显。骨内气体的存在是一个危险信号,报告放射科医师必须及时识别,以便尽早进行手术或抗菌治疗。
右耻骨气性骨髓炎
结合提供的骨盆CT平扫图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上述征象值得高度警惕一种气体产生性或伴随气体形成的骨与软组织感染。
基于患者高龄、糖尿病及慢性肾病的基础背景、血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以及CT中出现骨内气体的高度特征性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气性(气体产生性)骨髓炎(Emphysematous Osteomyelitis)。
该诊断具有高病死率和高风险性,需要及时而有力的抗感染及手术干预。
由于患者存在糖尿病及合并骨感染,骨质相对脆弱,早期应注意避免大强度、负重性运动。
在整个康复计划中,应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体积Volume),随时观察感染及血糖控制状况,避免过度负重或运动引起骨折及其他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并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断与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遵循专科医生的综合评估与指导。
右耻骨气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