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的竞技体操运动员出现双侧手腕疼痛,其中左手腕疼痛更为明显。
腕部的正位和轻度斜位影像显示远端桡骨骺板增宽且不规则,邻近的干骺端出现硬化。
长时间内持续对手腕施加重复的压缩力会导致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骨和韧带损伤,这些损伤统称为体操运动员腕 [1, 2]。通常有参与高冲击运动(包括体操和举重)[1]的既往病史。患者会出现腕部疼痛,并在从事诱发该疼痛的活动时疼痛加剧。在普通X线片上可见桡骨远端骺线的模糊、增宽和不规则。在磁共振成像(MR)中,可观察到桡骨远端骺线的增宽及异常高T2信号。这些表现是体操运动员腕的典型特征 [2].
在桡骨远端骺线受到慢性过度使用性损伤后,会出现延长的愈合反应。这可能导致骺线桥、桡骨过早愈合,以及随之出现的尺骨过度生长/正尺骨变异。最终可出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撕裂、月骨局部软骨损伤以及关节软骨退变 [1].
在疼痛消失之前,应停止诱发疼痛的活动。对于已出现桡骨远端完全生长停止的病例,可考虑手术处理,包括远端尺骨骺固定术或尺骨截短术。
由于重复性应力导致的桡骨远端骨骺损伤(体操运动腕)
1. 从双侧腕关节的X线平片可见:远端桡骨骨骺线(生长板)表现为轻度毛糙、增宽及不规则。
2. 尤其在左侧腕关节,可见更多明显的桡骨远端骺板区域改变,包括骺板异常信号以及边缘形态的轻度改变。
3. 磁共振成像(MRI)在T2加权像上显示远端桡骨骺板高信号,提示有水肿或炎症反应。
4. 周边软组织结构(如韧带、关节软骨)并未见明显急性撕裂征象,但需警惕潜在慢性劳损可能。
结合患者为竞技体操运动员、双腕反复劳损、X线及MRI所见的远端桡骨骺板异常等特点,最可能的诊断是: “体操运动员腕”(桡骨远端骺板慢性损伤)。 建议进一步结合临床体格检查、患者疼痛特征及超声/进一步MRI随访,以确认有无合并韧带损伤或不稳定因素。
1. 保守治疗与休息:
· 暂停或减少诱发疼痛的体操或负重动作,给予骺板充分的休息时间,待疼痛缓解再考虑逐步恢复。
· 可辅助使用护腕、固定支具等,减少局部负荷。
· 根据需要可联合消炎镇痛药物 (如NSAIDs) 以减轻疼痛与炎症。
2. 康复训练与运动处方:
· 待疼痛明显缓解后,开始循序渐进的腕关节功能训练。
· 初级阶段(第一至第二周):主要进行腕关节的轻度活动,包括舒张练习、在无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频率可为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 中级阶段(第三至第四周):可适度增加抗阻训练(如轻质弹力带拮抗或小哑铃,但重量很轻),重点锻炼腕部肌群及前臂肌群稳定性。频率为每周3-4次,每次15-20分钟。
· 进阶阶段(第五至第八周):结合患者体操需求,可逐步恢复核心与上肢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核心稳定性训练等,但要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腕部负重。每周3-5次,逐渐增加动作复杂度。
· 恢复阶段之后,遵循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个体化)原则,根据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进行个别化调整。
3. 手术治疗:
· 若出现明显桡骨远端骺生长完全受阻、桡尺不匹配明显(如正尺偏差过大)时,可能需考虑手术干预,如尺骨远端骺板闭合(epiphyseodesis)或尺骨缩短截骨术等。
· 手术指征需结合骨龄及生长潜能综合评估。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患者提供的影像与临床信息而作出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方案还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专业医疗团队的综合评估。
由于重复性应力导致的桡骨远端骨骺损伤(体操运动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