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杜拉足

临床病例 31.01.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9岁,男性
作者: Roopkamal Sidhu, Pinkal Patel, Umangg Parikh, Mukeshchandra Shah.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9岁的农民因右足外侧长期肿胀,伴有反复出现的难愈性溃疡以及逐渐出现的黑色脓液分泌物而就诊。既往无结核病史,也不是已知的糖尿病患者。他此前一直在接受注射用抗生素和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影像学表现

右足外侧的临床图像(图1)显示疼痛性肿胀,伴有多个流脓性结节。最大结节呈黑色。

X线右踝正位(图2a)和斜位(图2b)显示外侧软组织肿胀,以及跟骨硬化并伴有多处斑片状透亮区,呈现虫蚀样外观。第五跖骨外侧和距骨也可见硬化及骨膜反应。

超声(图3)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在局部检查显示多个低回声、界限清晰的病灶,中心呈高回声,与“Dot-in-circle”征(箭头)一致。

T2W轴位(图4a)图像示“Dot-in-circle”征:呈圆形高信号(代表肉芽组织),外周被低信号环(代表纤维隔)包绕,中心可见低信号点(代表因真菌导致的磁敏感损失)(红箭)。矢状位(图4b)图像显示水肿(黄箭)及跟骨虫蚀样外观(绿箭)。

病情讨论

A. 背景:足菌肿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真菌感染,流行于热带地区,主要见于非洲、墨西哥和印度。它因最初于1842年在印度马杜赖(Madurai)被描述而得名。此病常累及足部、手部、背部和臀部,由放线菌(actinomycetes)或真菌(eumycetes)引起 [1].

B. 临床视角:此病常见于在干燥、多尘环境中赤脚行走的农民。轻微外伤使病原体能够从土壤进入皮肤,并逐渐形成可排出分泌物的肉芽肿,随后累及并破坏深部骨骼组织。由于治疗反应不同,区分放线菌型足菌肿(actinomycetoma)与真菌型足菌肿(eumycetoma)至关重要。对病原真菌的精确诊断不仅可以保住足部的负重功能,也能避免外科截肢的需要 [2].

C. 影像学视角:X线可见慢性骨髓炎样改变,伴随软组织受累、硬化、空洞形成、骨皮质侵蚀及骨破坏。常规X线检查能用于判断骨骼是否受累并确定病变范围 [3].

MRI可用于评估软组织受累及骨破坏。可见多个小的球形高信号肉芽肿病灶,由低信号组织分隔,内含低信号的真菌菌丝灶,与“点圈征”相一致,这一表现对足菌肿具有特征性意义。在超声上也可观察到同样的征象。放线菌型足菌肿更常表现为软组织微脓肿、骨膜反应及反应性硬化,而真菌型足菌肿则更常见软组织大脓肿并出现骨空洞。不过,培养研究仍是鉴定致病菌种类的金标准 [3].

D. 结局:对于放线菌型足菌肿,需行手术清创并在随后数月内使用长期抗生素治疗。真菌型足菌肿对抗真菌治疗的反应有限,但因病灶通常界线清晰,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对于肢体小范围的真菌型足菌肿病灶,推荐采用手术结合唑类药物的方案。若病例复发,可能需要进行截肢 [4].

E. 教学要点:
- 典型的临床病史结合明确的影像学征象,可使马杜拉足早期确诊并避免畸形或骨重塑。
- 鉴定致病菌种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 “点圈征”是马杜拉菌病在MRI和超声检查中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列表

马杜拉足
慢性细菌性骨髓炎
结核

最终诊断

马杜拉足

图像分析

临床图像

icon
临床图像

右踝关节X线正位和斜位片

icon
右踝关节 X 线正位及斜位片
icon
右踝关节 X 光正位及斜位片

右足超声检查

icon
右足超声检查

右足T2加权磁共振成像

icon
右足T2加权磁共振图像
icon
右足T2加权磁共振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