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常见的包虫囊肿

临床病例 23.02.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3岁,男性
作者: Niza J;Mascarenhas V; Lerias S; Silva J;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3岁的男性,过去三个月以来右大腿出现轻度疼痛的肿胀。无外伤、手术或其他疾病史。
体格检查时,可触及一个约6cm的肿块,未见皮肤炎症或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

最初进行的超声检查显示一个较大的多房囊性肿块,内部可见一些高回声碎屑。该肿块位于右大腿内侧,未见明显多普勒信号(图1)。
在MRI检查中,在右侧内收肌发现一个边界清晰的多囊包裹性肿块。测量尺寸为6, 9 x 6, 7 x 18, 2厘米(前后向 x 横向 x 纵向),在T1加权成像中呈均匀低信号,在T2加权成像中呈非常高信号,由较厚的间隔分隔,无实性成分(图2)。在T1加权成像和脂肪抑制T1加权成像中,该病变无信号强度丢失(图3)。动态对比增强MRI图像仅显示病变外围囊壁的强化(图4)。
在病变附近发现了更小的圆形囊肿,与子囊肿相符(图5)。未见与神经血管或骨结构的明显关系。

病情讨论

包虫病(HD)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感染,在其生命周期中,人类是偶然宿主。该虫存在于食肉动物的肠道中,当人类被感染时,会形成包虫囊肿,尤其常见于肝脏和肺部[1]。

HD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继发性形式的前提是在肝、肺或脾脏存在现有或先前的包虫囊肿原发病灶。HD原发性肌肉定位仅占0.9%的病例[2],不仅因为单纯在此部位植入需经过肝和肺的滤过作用,也与肌肉的收缩性及乳酸的存在有关。肌肉体积大且血供丰富,这可能解释了其对下肢近端肌群的偏好[3]。

临床症状包括生长缓慢的软组织肿块,可能伴随疼痛或炎症表现。

影像学检查在这些病变的诊断中起主要作用。首先、最经济且无创的检查是超声检查,可见子囊肿、脱离膜以及双线征的囊性病变,这是其典型特征。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为95%,如果可见囊泡性纤维结构,则可达100%[4]。

基于超声表现的Gharbi分型将其分为5型[5]:
• I–单房无回声囊性病变,具有双线征
• II–液性积聚并可见分裂囊壁(水百合征)
• III–液性积聚伴多个分隔和/或子囊肿(蜂窝征)
• IV–内容物不均匀且内部可见回声
• V–具有反射性钙化厚壁的囊肿

在CT上,其表现可从单房囊肿到复杂或实体病变,类似肿瘤。CT可发现囊壁钙化、子囊肿以及脱离的囊膜[6]。

在磁共振成像T2序列上可见多房囊性病变,边缘信号降低,代表富含胶原蛋白并由寄生虫产生的外囊。肌肉HD在T2和T1序列上均可出现低信号边缘(边缘征),这是其典型特征,而在身体其他部位的HC中很少见[7]。

彻底手术切除囊肿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案[8]。

HD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也可避免使用细针吸引或粗针活检等侵袭性诊断工具,从而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或活体寄生虫扩散的风险[9]。

鉴别诊断列表

原发性肌包虫病
坏死性恶性软组织肿瘤
脓肿
淋巴管瘤
滑膜囊肿
慢性血肿

最终诊断

原发性肌肉包虫病

图像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

icon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MR T2加权图像

icon
磁共振T2加权图像

T1加权MR图像

icon
磁共振T1加权图像

对比增强后磁共振成像

icon
对比增强后磁共振

MR - 子囊肿

icon
磁共振 - 子囊肿

术后组织病理学

icon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
icon
术后组织病理学
icon
术后组织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