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3岁的男性,过去三个月以来右大腿出现轻度疼痛的肿胀。无外伤、手术或其他疾病史。
体格检查时,可触及一个约6cm的肿块,未见皮肤炎症或淋巴结肿大。
最初进行的超声检查显示一个较大的多房囊性肿块,内部可见一些高回声碎屑。该肿块位于右大腿内侧,未见明显多普勒信号(图1)。
在MRI检查中,在右侧内收肌发现一个边界清晰的多囊包裹性肿块。测量尺寸为6, 9 x 6, 7 x 18, 2厘米(前后向 x 横向 x 纵向),在T1加权成像中呈均匀低信号,在T2加权成像中呈非常高信号,由较厚的间隔分隔,无实性成分(图2)。在T1加权成像和脂肪抑制T1加权成像中,该病变无信号强度丢失(图3)。动态对比增强MRI图像仅显示病变外围囊壁的强化(图4)。
在病变附近发现了更小的圆形囊肿,与子囊肿相符(图5)。未见与神经血管或骨结构的明显关系。
包虫病(HD)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感染,在其生命周期中,人类是偶然宿主。该虫存在于食肉动物的肠道中,当人类被感染时,会形成包虫囊肿,尤其常见于肝脏和肺部[1]。
HD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继发性形式的前提是在肝、肺或脾脏存在现有或先前的包虫囊肿原发病灶。HD原发性肌肉定位仅占0.9%的病例[2],不仅因为单纯在此部位植入需经过肝和肺的滤过作用,也与肌肉的收缩性及乳酸的存在有关。肌肉体积大且血供丰富,这可能解释了其对下肢近端肌群的偏好[3]。
临床症状包括生长缓慢的软组织肿块,可能伴随疼痛或炎症表现。
影像学检查在这些病变的诊断中起主要作用。首先、最经济且无创的检查是超声检查,可见子囊肿、脱离膜以及双线征的囊性病变,这是其典型特征。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为95%,如果可见囊泡性纤维结构,则可达100%[4]。
基于超声表现的Gharbi分型将其分为5型[5]:
• I–单房无回声囊性病变,具有双线征
• II–液性积聚并可见分裂囊壁(水百合征)
• III–液性积聚伴多个分隔和/或子囊肿(蜂窝征)
• IV–内容物不均匀且内部可见回声
• V–具有反射性钙化厚壁的囊肿
在CT上,其表现可从单房囊肿到复杂或实体病变,类似肿瘤。CT可发现囊壁钙化、子囊肿以及脱离的囊膜[6]。
在磁共振成像T2序列上可见多房囊性病变,边缘信号降低,代表富含胶原蛋白并由寄生虫产生的外囊。肌肉HD在T2和T1序列上均可出现低信号边缘(边缘征),这是其典型特征,而在身体其他部位的HC中很少见[7]。
彻底手术切除囊肿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案[8]。
HD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也可避免使用细针吸引或粗针活检等侵袭性诊断工具,从而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或活体寄生虫扩散的风险[9]。
原发性肌肉包虫病
根据超声、CT 及 MRI 成像可见右大腿肌肉内出现囊性病变,大小约 6 cm,并呈多房性改变。超声图像可见多个囊状结构及类似「女儿囊」、「蜂窝状 (honeycomb)」或「水滴百合 (water lily)」等征象。CT 显示囊壁局部可能出现钙化或膜分离。MRI 的 T2 序列中,可以观察到病灶呈多囊性高信号,病灶外围可见低信号边缘(“rim sign”),提示厚壁纤维包膜。周围肌肉组织结构尚完整,暂未见明显骨质侵犯、骨皮质破坏及明显淋巴结肿大。
从临床及影像表现(多发囊状结构、内部女儿囊等)来看,包虫感染最具代表性,其他软组织肿瘤及慢性感染性肉芽肿一般不太符合「多重囊腔」与「明显囊壁」的特征。
结合患者 53 岁男性、右大腿渐进性肿物、影像学所见「多发囊状病灶」、「女儿囊」、以及病理组织学上可见纤维包膜及囊性空间等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
肌肉原发包虫病(棘球蚴病)。
若还需进一步明确,可行血清学检查(棘球蚴相关抗体检测)及影像学随访或行外科手术病理切除进行确认。
治疗主要以手术全切除病灶为首选,必要时可配合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进行围手术期或术后辅助治疗,以减少复发和播散风险。以下为具体建议:
在康复与运动处方方面,需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和个人体能水平,遵循循序渐进与个体化原则:
FITT-VP 原则:在具体执行运动方案时,应综合频度(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运动量进阶(Volume/Progression)五方面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每周 3~5 次,单次 20~30 分钟,先从低强度开始(如小阻力带练习、轻度自行车训练),再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负荷及时间。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请咨询临床医师或相关专业人士。
原发性肌肉包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