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的男孩因右膝后内侧疼痛持续三个月,被转诊至放射科进行磁共振成像(MRI)。进一步的临床病史无特殊表现。
MRI 显示在右膝胫骨后内侧骨骺处有一个边界清晰的病变。该病变在 T1 加权成像 (WI) 上与肌肉信号等信号,在 T2-WI 上表现为高信号。病变具有多分叶的轮廓,并伴有周围骨髓水肿。病变边缘与近端胫骨后内侧和关节面骨皮质紧密相邻 (Fig. 1)。
与 MRI 图像对比后,平片显示在右膝胫骨后部骨骺处有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溶骨性病变 (Fig. 2)。
随后进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旨在更精确地评估该病变扩展至生长板、后皮质以及关节面的范围。CT 显示一个溶骨性病变,伴有部分硬化边缘,并累及关节面及后皮质的骨皮质破坏。病变局限于胫骨骨骺内,可以见到细微的病灶内钙化 (Fig. 3)。
基于影像学检查所见,提示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并在手术骨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后得到证实。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骨性肿瘤,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约占1-2% [1]。它好发于年轻患者,通常在20岁以下且骺板尚未闭合之前。组织学上,软骨母细胞瘤由高度细胞化且相对未分化的软骨母细胞样细胞和软骨样基质组成 [2]。
临床症状通常起病隐匿且非特异性,包括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度下降和肿胀等 [3]。
该肿瘤通常位于骨骺,或较少见地位于骨突。最常见的部位是股骨,其次是肱骨和胫骨 [3]。约10%的病例发生于手和足 [1]。
平片显示界限清晰的透亮病灶,伴有硬化边缘,通常局限于骨骺。
CT可用于评估病灶局部范围,尤其是邻近关节及骨皮质部分。此外,CT还可用于评估病灶内潜在的软骨样钙化。但由于辐射顾虑,儿科患者通常不常规进行CT检查。
MRI是术前对病灶进行表征的首选影像方法。MRI通常显示界限清晰、多分叶状的病灶,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并伴有周围骨髓水肿。
鉴别诊断包括其他骨骺部位的溶骨性病变,如巨细胞瘤、骨内腱鞘囊肿及透明细胞软骨肉瘤,这些病变常见于骺板闭合后的成人。此外,巨细胞瘤往往起自干骺端并向骨骺蔓延 [4]。而Brodie脓肿则通常位于干骺端。
标准治疗方案是搔刮及植骨。软骨母细胞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可表现为局部侵袭性,且手术后复发并不少见 [5]。
软骨母细胞瘤
患者为13岁男孩,因右膝后内侧疼痛3个月行MRI、CT及X线检查。影像资料显示:
综上所述,该病变主要位于骨骺区,呈边界清晰的骨质破坏,局部可见钙化斑点,MRI示T2高信号及周围水肿。
结合患者年龄、典型的骺端病变部位、影像学上边缘清晰的溶骨性病灶并可见散在软骨样钙化,以及组织学病理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影像学表现,以排除复发或并发症。若出现明显疼痛加重、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
安全注意:由于青少年骨骺尚未完全闭合,应尤其注意避免剧烈冲击和负重,监测关节及骨骼发育情况,防止二次损伤。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由骨科或相关专科医生综合判断后进行。
软骨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