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岁男童就诊于急诊科,主诉咽喉痛以及左腿疼痛和肿胀,无外伤史。体格检查时,患儿发热(39℃),左腿肿胀,扁桃体也出现肿胀并伴有渗出物。
左腿正位和侧位X线片检查正常(图1)。
超声显示与腓骨干相接触的比目鱼肌增大且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体集合提示血肿或脓肿(图2)。
在此后两天进行的MRI显示,胫后肌、拇长屈肌以及比目鱼肌深层纤维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图3)。注射钆剂后,可见一个边界不清的中心低信号区,周围有高增强环,提示存在伴随脓肿。同时可见骨髓水肿,但无骨皮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图4)。
在接受3个月抗生素治疗后进行的MRI显示,脓肿消失,所涉肌肉及腓骨骨髓水肿明显减少(图5)。
未行脓肿穿刺检查,因为病情表现典型且对抗生素治疗反应良好。
化脓性肌炎是一种骨骼肌的原发性细菌感染。过去被认为是一种热带疾病,但现在在温带地区也可见,主要原因是HIV感染的出现。化脓性肌炎的危险因素包括横纹肌溶解、肌肉创伤、表层蜂窝织炎、受感染的虫咬伤、非法药物注射、糖尿病以及其他来源的菌血症(例如细菌性扁桃体炎,在我们病例中这很可能是感染来源)。在热带和温带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据了90%的感染 [1].
原发性化脓性肌炎可累及身体中任何肌群。下肢的大块肌肉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其中以股四头肌最为常见,其次是臀肌和髂腰肌 [1].
化脓性肌炎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反映了从弥漫性炎症到局灶性脓肿形成再到败血状态的逐渐进展。第一阶段(侵袭期)呈隐匿起病的弥漫性疼痛,持续1-2周后逐渐出现局部红斑、肿胀及受累肌肉水肿。第二阶段(化脓期)可在2-3周内出现进行性包块变硬、疼痛加剧和包块增大。第三阶段则表现为疼痛加剧、化脓以及肌肉受累,可能扩散至邻近的骨或关节,最终发展为败血症、休克甚至死亡 [2].
由于准确诊断往往会延误且临床病情可能急剧恶化,早期影像学检查对于发现、定位并明确病变范围至关重要。
根据疾病所处阶段,超声最初可显示局部肌肉水肿区域,随后在病程中可出现与已形成脓肿相对应的肌肉内液体积聚 [1].
MRI是诊断化脓性肌炎最有用的成像技术,因为它能够清晰呈现弥漫性的肌肉炎症。在T2FS序列中,受累肌肉可表现为高信号,在T1加权像上可见高信号边缘;若形成脓肿,则在T2序列上显示高信号,在T1序列上显示低信号,注射钆剂后可出现边缘强化。同时还可能出现肌肉普遍增大 [3].
化脓性肌炎的治疗选择取决于患者就诊时所处的疾病阶段。在感染的早期阶段,仅使用抗生素就能有效控制弥漫性炎症改变。然而,如果已经形成脓肿,则需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进行适当的引流,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2].
化脓性肌炎
1. X 线表现:左小腿正侧位片总体骨质连续性良好,未经明显骨折征象。骨小梁结构清晰,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可见软组织肿胀迹象,密度增高区域提示潜在的软组织炎症或水肿,但具体范围不易评估。
2. MRI 表现:左小腿肌肉组织内可见片状或斑片状 T2 高信号影,T1 呈低信号;增强后可见边缘环状强化,提示肌肉或肌间隙内脓肿或液化灶形成。相应肌群(如腓肠肌、胫前肌或比目鱼肌等)显影不均,局部肌纤维结构紊乱,周围软组织亦有一定程度水肿和炎症改变。
3. 超声表现:于左小腿痛苦最明显处探查,可见肌层明显增厚,肌纤维回声紊乱,局部可见呈无回声或弱回声区,边界相对模糊,提示液性内容物(可能为脓液)的存在。
结合患儿高热、左下肢肿胀疼痛、扁桃体炎病史,以及 MRI 上可见的肌肉内脓液形成征象,最可能的诊断是:左下肢化脓性肌炎(Pyomyositis)。
考虑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见,特别是扁桃体炎可能作为原发感染灶,通过血行播散导致肌肉感染。
1. 治疗策略:
- 抗生素治疗:在明确或高度怀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可选用针对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效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万古霉素或联合疗法),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 脓肿引流:若存在明显脓肿形成,超声或 MRI 引导下行穿刺或外科引流,可缓解局部压力并加速康复。
- 支持治疗:包括补液、控制体温及对症处理。密切监测患儿全身情况并及时复查相关实验室指标(如血象、C 反应蛋白等)。
2. 康复及运动处方:
- 急性期(脓肿期):以休息和制动为主,避免过多活动导致疼痛加剧或感染扩散。可在不引发疼痛的情况下进行轻微足踝关节主动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恢复早期(炎症控制后):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遵循 FITT-VP 原则:
• 频率(Frequency):每周 3~4 次轻度训练;
• 强度(Intensity):起始时低强度,尽量维持在患儿可忍受范围内;
• 时间(Time):每次 10~15 分钟,以不明显疲劳为度;
• 类型(Type):关节活动度练习、静力收缩(如轻度抬腿练习);
• 渐进性(Progression):随病情好转和肌力增强,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及训练时间;
• 体能量度(Volume):视患儿恢复情况,每日或隔日适量添加训练动作,并配合休息时间。
- 后期(基本康复阶段):可在医师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增加肌力和协调性训练,如轻度负重行走训练、小范围跳跃练习等。密切关注患侧肢体疼痛或肿胀,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
- 注意事项:患儿尚在生长期,需防止过度训练或不当负重导致骨骼受损或发育问题。若出现低热、局部疼痛加剧或血液化验指标异常,需及时复查评估可能复发或感染加重。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医学资料与影像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最终指导。具体诊治、用药及康复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师综合评估后实施。
化脓性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