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化脓性肌炎

临床病例 10.06.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岁,男
作者: Gisela Rio1, Carlos André Oliveira1, Marta Reis Sousa2, Pedro da Silva Oliveira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岁男童就诊于急诊科,主诉咽喉痛以及左腿疼痛和肿胀,无外伤史。体格检查时,患儿发热(39℃),左腿肿胀,扁桃体也出现肿胀并伴有渗出物。

影像学表现

左腿正位和侧位X线片检查正常(图1)。
超声显示与腓骨干相接触的比目鱼肌增大且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体集合提示血肿或脓肿(图2)。
在此后两天进行的MRI显示,胫后肌、拇长屈肌以及比目鱼肌深层纤维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图3)。注射钆剂后,可见一个边界不清的中心低信号区,周围有高增强环,提示存在伴随脓肿。同时可见骨髓水肿,但无骨皮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图4)。
在接受3个月抗生素治疗后进行的MRI显示,脓肿消失,所涉肌肉及腓骨骨髓水肿明显减少(图5)。
未行脓肿穿刺检查,因为病情表现典型且对抗生素治疗反应良好。

病情讨论

化脓性肌炎是一种骨骼肌的原发性细菌感染。过去被认为是一种热带疾病,但现在在温带地区也可见,主要原因是HIV感染的出现。化脓性肌炎的危险因素包括横纹肌溶解、肌肉创伤、表层蜂窝织炎、受感染的虫咬伤、非法药物注射、糖尿病以及其他来源的菌血症(例如细菌性扁桃体炎,在我们病例中这很可能是感染来源)。在热带和温带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据了90%的感染 [1].
原发性化脓性肌炎可累及身体中任何肌群。下肢的大块肌肉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其中以股四头肌最为常见,其次是臀肌和髂腰肌 [1].
化脓性肌炎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反映了从弥漫性炎症到局灶性脓肿形成再到败血状态的逐渐进展。第一阶段(侵袭期)呈隐匿起病的弥漫性疼痛,持续1-2周后逐渐出现局部红斑、肿胀及受累肌肉水肿。第二阶段(化脓期)可在2-3周内出现进行性包块变硬、疼痛加剧和包块增大。第三阶段则表现为疼痛加剧、化脓以及肌肉受累,可能扩散至邻近的骨或关节,最终发展为败血症、休克甚至死亡 [2].
由于准确诊断往往会延误且临床病情可能急剧恶化,早期影像学检查对于发现、定位并明确病变范围至关重要。
根据疾病所处阶段,超声最初可显示局部肌肉水肿区域,随后在病程中可出现与已形成脓肿相对应的肌肉内液体积聚 [1].
MRI是诊断化脓性肌炎最有用的成像技术,因为它能够清晰呈现弥漫性的肌肉炎症。在T2FS序列中,受累肌肉可表现为高信号,在T1加权像上可见高信号边缘;若形成脓肿,则在T2序列上显示高信号,在T1序列上显示低信号,注射钆剂后可出现边缘强化。同时还可能出现肌肉普遍增大 [3].
化脓性肌炎的治疗选择取决于患者就诊时所处的疾病阶段。在感染的早期阶段,仅使用抗生素就能有效控制弥漫性炎症改变。然而,如果已经形成脓肿,则需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进行适当的引流,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2].

鉴别诊断列表

化脓性肌炎
肉瘤
骨髓炎
自身免疫性肌炎

最终诊断

化脓性肌炎

图像分析

左腿X线检查

icon
左腿X线摄影

左腿核磁共振

icon
左腿MRI
icon
左腿MRI

钆剂增强后的MRI

icon
钆增强磁共振成像
icon
注射钆对比剂后的MRI扫描
icon
钆增强MRI

3个月后进行MRI检查

icon
3个月后进行MRI检查

超声

icon
超声
icon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