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4岁女性,4个月来出现右髋和臀部疼痛,放射至膝关节。患者于5个月前接受了右髋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她描述髋关节有“移动”的感觉。近期无外伤史。
X射线
圆形高密度影像,类似满月,代表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组件,它已经在髋臼内发生移位。未见假体周围骨折或透亮区(图1)。
CT扫描
松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组件在矢状面旋转了90度,位于髋臼的后方,因此可见正视图,呈现出“满月”状,这与正确定位时通常可见的“半月”状不同(图2、3、4)。
背景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常见手术,每年约有10万例,且数量仍在增长[1]。 髋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被定义为“初始固定不足、随时间推移机械性固定丧失或由于植入物周围颗粒诱导的骨溶解所导致的生物学固定丧失”,可能需要翻修手术[1]。然而,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情况,发生率在最初18个月为2%,随后每年为1%[2,3]。像松动这样的问题使用X线难以诊断,通常需要使用CT等其他成像方式来辅助判断[1]。
影像学视角
本例患者因疑似髋关节积液,被急诊科转诊至放射科做超声引导下髋关节穿刺。尝试穿刺后未抽出液体,但对髋臼碎片高度怀疑,于是进行了后续CT检查。
在本例中,成像要点是呈圆形“满月”外观的髋臼部件,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正面可见。出现这种外观是因为髋臼部件是一个凹面的半球体,在X线机的正前/正后方向被完整看到,因此呈现完整的球形。如果这半球凹面并未正对或完全背对X线机,那么成像就会呈现非球形的、肉眼可见的椭圆形。通常,人们期望看到“半月”外观的髋臼部件,表示它在髋臼内的旋转位置正确,能够正确容纳股骨假体的头部。如果仍有疑问,可通过CT扫描来评估髋臼部件的位置[1]。X线是初步筛查方法,应在术后首先进行站立位拍摄,一旦患者能够站立时再拍摄,而不是在术后立即拍片,因为那时对并发症的筛查无效[1]。 标准体位包括负重正位片以及侧位片[4]。该患者在假体松动发生前一年拍摄的X线片(图6和图7)显示结果正常。尽管X线能够检测到大多数形式的假体失败,但如果X线结果不明确,其他成像方式也可提供帮助[1]。 CT扫描可用于检测X线上可能被忽视的细微透亮区,并能更好地评估假体部件的布局,就如本例所示,我们可以明确显示髋臼部件的错位[1]。 此外,PET-CT也可用于鉴别假体松动是感染性还是无菌性[1]。
结局
在髋关节假体失效的病例中,成像对于确定失效类型非常重要,从而指导治疗。一旦确诊髋臼部件移位,患者应进行翻修手术以更换髋关节假体,如同本例患者的情况[5]。
关键信息 / 教学要点
“满月”征应引起对髋关节假体髋臼部件位置错误的警惕,并应进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以确认诊断。
在整个手稿及相关文件中,所有患者信息均已完全匿名化。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组件松动并移位
根据提供的影像(包括X线片及CT图像)及患者的临床情况,主要可见以下特征:
1. 在正位髋关节X线片上,髋关节假体的髋臼部分呈现“满月样”(full moon sign)外观,即可以完整地看到髋臼半球形轮廓。正常情况下应呈“半月形”或部分弧形,提示髋臼组件角度异常或位置不当。
2. CT图像进一步证实髋臼假体与股骨假体位置关系异常,可见假体边界与骨质之间出现潜在间隙,提示假体松动或移位。
3. 未见明显积液,但临床疑有“髋关节活动不稳”表现。既往5个月前行全髋关节置换,现有慢性疼痛,需高度怀疑假体与骨界面不稳。
依据患者病史及影像表现,主要需考虑如下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髋部及臀部疼痛,伴膝部放射痛,主诉关节“活动不稳”)、既往5个月前髋关节全置换手术史,以及当前影像学所见(“满月样”髋臼组件征象、CT提示髋臼组件与骨界面不良),最可能的诊断为:
“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松动/位置异常(无菌性松动)”。
若需进一步明确感染因素,可行更全面的化验(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及关节液培养分析来排除或确诊感染。
根据上述最终诊断,建议的治疗与康复安排如下: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进行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可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或咨询专业骨科医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组件松动并移位